商朝的正式学校

《汉书·儒林传序》说“殷曰庠”;《礼记·明堂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又说“瞽宗,殷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等等。这说明商朝除有“庠”、“序”等学校名称以外,又出现了“学” 和“瞽宗”。

首先,商朝产生学校的条件已经很成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商朝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科学文化,如天文学、冶炼技术和陶器制造等,都有了很大发展。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商朝已经有一部分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人,专门为奴隶主贵族服务。地下出土的文物已经证明商朝有了这种文化人,被称为“卜”、“贞人”或“史”。商朝的文字也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仅就发现的单字数量来看,已有

4000 字以上,其中一部分已近似于形声字。另外,随着阶级矛盾的日益加深,商朝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国家机构,朝廷设有文武百官分别管理各种事务。鉴于中国商朝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成熟程度,认为当时已出现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学校,是完全有道理的。

其次,有关商朝学校的记载已得到部分地下出土文物的验证。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庠”、“序”、“学”等的单字;还有像手持笔形状的“笔”字;像竹木简扎在一起的“册”字,以及“师”字和“教”字等等。这说明商朝已经有了专门进行教育工作的机构——学校; 有了专门用于教学的用具——“笔”和“册”;有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教师。再者,在殷商甲骨文之中,已发现有占卜何时建校、何时入学的内容;有表示习射、习数、习礼和习乐的内容;有反映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刻字的内容,等等。另外,郭沫若在《殷契粹编》中指出, 商朝时期邻近的一些小国常派遣子弟前来入学,这说明商朝学校已相当发达。

根据古籍中的各种记载和甲骨文提供的部分资料,商朝学校的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商朝的“庠”,是从“虞舜”时期和夏朝的“庠”承袭下来的。上边已说到,夏朝的“庠”是养国老和庶老的地方。商朝统治者之所以把前代的“庠”保持下来,无非是想借此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推行孝、悌的教育。古人云:“上老老而民兴孝,下长长而民兴悌。”就是说,商朝的“庠”是一种以养老为号召,进而实施教化的一种社会教育机构。

商朝的“序”,亦是从夏朝承袭下来的,但有了新的发展。商朝以武力得天下,因而很重视军事。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定, 越来越重视思想统治。《射义》说:“故射者进退周旋必中礼,⋯⋯此可以观德行矣。”可见,商朝的“序”既保留了军事体育训练的旧形式, 又增添了学习礼乐的新内容,而且更强调品德修养。“习射”只是一种形式,通过习射达到“明君臣之礼”、“明长幼之序”的目的。这说明, 商朝的“序”已是以习礼为主、习射与习礼相结合的教育机构了。

商朝的“学”和“瞽宗”,是前代没有的一种新型教育机构。商朝有“尚右”的传统,因为商朝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时都向右(西)的方向朝拜。商朝的“学”已分为“右学”和“左学”,有人认为“右学”是大学,“左学”是小学。所谓“瞽宗”,就是“学”。古籍云:“瞽宗, 殷学也。”从甲骨文的大量记载看,商朝的“学”和“瞽宗”,已成为真正的教学场所了,因为它有固定的校舍,选拔德高望重的人为师,传授礼、乐等典章文化,其目的是为奴隶主贵族培养继承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中国学校的产生已有 4000 余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