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学校的产生和学校教育(1)学校的产生

希伯来人的学校是由犹太会堂发展而来的。犹太会堂创立于希伯来人被囚巴比伦时期。公元前 586 年,新巴比伦灭亡了犹太国,把众多犹太贵族、工匠和贫民掳走,史称“巴比伦之囚”。他们企望保持祈祷敬神的传统,幻想耶和华来拯救他们。强烈的宗教意识驱使人们大事进行

敬虔祷神活动。最初,这种活动只在安息日集聚在家中举行,由家人或邻人共同进行祈祷和学习经典。遇到三大节日,则按照犹太教的传统举行宗教仪式。以后,产生了群众集会敬神组织,产生了进行祈祷活动的场所——犹太会堂。这种宗教会堂,起初仅是成人祈祷和听人讲演经典的地方,以后又扩大到少年儿童,逐渐成为施行教育的中心。会堂既然负有教育的任务,就需要胜任这项任务的人才,这就出现了文士。文士有修养,能够解说经典。这种会堂和文士的出现给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这批希伯来人被掳往巴比伦 50 年后,波斯于公元前 538 年灭掉新巴比伦,释放了“巴比伦之囚”,允许他们返回家园。他们返回之后, 就建立犹太会堂,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学校。

他们返回家园之后,在耶路撒冷(以下简称耶城)于公元前 516 年重建耶和华寺庙,在各区建筑会堂,组成群众性的宗教活动网。到公元前 444 年,德高望重的祭司伊兹拉号召群众热心读经,在全国普遍建立

会堂。到公元前 4 世纪,各城市均建有会堂;到公元前 2 世纪,乡村也

都建了会堂,当时城乡会堂曾达 480 所之多。最初,会堂教学是面向成年人的,到后来更有儿童参加,由会堂低级职员传授浅易知识。由于人数日益增多,会堂容纳不了,便另辟房舍。由于解释阐述经典的任务加重,须专人负责,遂规定会堂从事一般宣传事务,把教授法典的任务独立出来。这样,就出现了希伯来人的最初学校。

教育史学家认为,希伯来学校的产生还得自外方文化的启示,特别是希腊影响的结果。希伯来人为囚时,他们看到巴比伦精美的学校和图书馆。到公元前 4 世纪后,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希腊化趋势更加强劲。有些激进之士企图把耶城变成希腊式城市,但多数希伯来人为着保持对耶和华信仰的纯洁性,十分畏惧外来势力的渗透,曾爆发过反对希腊化的斗争。然而,世界文化交流无法凭主观意志而扭转,很难摆脱希腊思想和学术的波及,希腊化趋势始终未能消除。从公元前 3 世纪起,耶城建立了希腊式的学校和体育馆,一般青年接受了来自希腊的新文化,一些学者在教学方面也向希腊学校学习。这便促进了犹太会堂向学校过渡。在马可比统治时期,曾坚决抵制希腊化,但因扭不过大势,便采取希伯来人和希腊人分校学习的方法,以免希伯来人受到希腊文化的薰染。从此,希伯来才出现大量学校。

“教育史家指出,犹太的高等学校先于中等学校而产生,中等学校先于初等学校而产生。这是有其历史根源的”。①希伯来人把广泛宣扬经典视为头等大事,不但由僧侣主持寺庙活动,还派利末人到各地宣传讲解。这些僧侣和利末人(希伯来教长利末的后代)必须精通经义,并能进行系统而深透的讲述,有能力处理寺庙和会堂的财产和管理工作。由于缺乏合格的管理人才,遂在寺内选拔才智优异者由经典专家进行培养。以后又扩大培养范围,使更多的青年接受这项较为高深的教育,这就产生了水平较高的学校。到公元前 2 世纪祖果统治时期,高等学校已

有两所,一所是柏特席勒,一所是柏特山密。这两所学校直到公元 70 年才因寺院被毁而停办。不过,这时已有其他新的高等学校了。至于中等学校,在高等学校兴起之后,感到学生事前应有充分的教育准备阶段,

① 藤大春主编的《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第 114 页。

而一般家长无能力承担这项任务,这样就出现了中等水平的学校。到公元前 75 年,最高会议副议长席塔便以正式法令鼓舞中等学校的设置。初等学校起于何时,难以确定具体时间。一般说来,希伯来人幼时是在家接受父教。但无父之人无此机会,于是就规定各区延聘教师予以教导。初等学校最初在耶路撒冷产生,据说是为孤儿设立的。大约与此同时或稍后,犹太会堂才附设初等学校。公元前 70 年,席塔曾一度规定所有儿

童一律入学。公元 64 年,最高祭司加马拉规定各省各城均应开设初等学校,指派教师教育儿童;每一村落设学校一所;儿童满六、七岁须强迫入学;并对原有的初等学校进行改革。这样,初等学校便遍设于巴勒斯坦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