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希伯来和波斯的教育1.希伯来的宗教和宗教教育

希伯来人,犹太人的别称。约当公元前 3 千纪,迦南人住在巴勒斯

坦一带。公元前 16 和 15 世纪,埃及新王国入侵,掳走迦南居民为奴;

一说他们因洪水而逃往埃及。约从公元前 14 世纪,古代犹太人自幼发拉底河边移居迦南(巴勒斯坦和腓尼基地区的古称),当地人称他们为“希伯来”,意思是“来自河那边的人”。

希伯来人原是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的阿拉伯游牧民族,迁居迦南以后,其中以色列部落住在土地肥沃的北部,犹太部落住在南部山区, 逐渐和迦南人混居起来,后因受迦南人的同化转向农业生产,由部落转化为家长制家庭,随后出现了奴隶制。约公元前 1200 年左右,腓力斯丁

人入侵,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合力抵抗,于公元前 11 世纪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希伯来人的“黄金时代”是大卫和所罗门统治时期,耶路撒冷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由于内讧,于公元前 10

世纪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 722 年,亚述灭掉以色列;

公元前 586 年,新巴比伦打败犹太王国,将大批富有者掳往巴比伦,造

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直到公元前 538 年,巴比伦被波斯

所灭,希伯来人才得以重返家园。公元 70 年,罗马吞并了希伯来。

古代希伯来人的教育是以宗教神学教育为核心的。最初,希伯来人信奉多神教。希伯来人和迦南人很早以前就崇拜雅赫维(即以后基督教信奉的耶和华)。据《旧约》记载:逃往埃及的迦南人因不堪虐待和奴役,于公元前 14—前 13 世纪迁回巴勒斯坦。他们逃亡至西奈山时,在荒凉旷野中挣扎 40 年之久,生活又艰辛又饥苦。酋长摩西为加强团结,渡过难关,便假托耶和华之名制定了《十诫》。《十诫》称耶和华是唯一应敬的神。后来,他们平安返回巴勒斯坦,坚信是由于耶和华的保护, 是耶和华的圣恩。因此,希伯来人从公元前 8 世纪开始,向一神教转化, 将“耶和华”视为宇宙中的唯一主宰。与此同时,犹太人萌发了“救世主”的思想,自称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只要信奉上帝,遵守其律法, 最终总会得救,进入天堂。正因为如此,希伯来的宗教和希伯来的政治合而为一,犹太教的法典和希伯来的法律熔为一体。可以说,希伯来人的社会生活、教育、政府,都在神权统治之下,整个部落既是宗教组织, 又是学校,又是政府。

古代希伯来的教育无论从形式、方法还是从内容上而言,都给以后的基督教教育以深刻影响。按《圣经》的解释,耶和华至善至美,不许亵渎,古代犹太教就以培养民众对耶和华的诚心为使命,培养人们信神和教育成了相同的概念。有些教育史学家认为他们的教育不尚文化,全然在于养成民族的、道德的和宗教的品质,传说摩西曾告诫大众学习法典,不问成人、妇女和儿童皆无例外。希伯来人的信念是:“敬畏上帝是智慧之始”;“敬畏上帝是知识之始”;“敬畏上帝是荣誉,是光荣, 是愉快,是欢乐的王冠”;“敬畏上帝而服从其律令,是每个人的全部职务”。因此,我们可以说,犹太教便是犹太教育。

古代希伯来是神道设教的国家,其教育的首要特点是把信神放在求

知之上。他们认为:信仰有余而知识亏缺,是不足为患的;然而,知识有余而信仰亏缺,必然为害。他们把信仰比作树根,把知识比作树叶, 如果树根不深,纵然树叶繁茂,也经不起风雨;反之,如果根深蒂固, 纵然树叶并不茂盛,也绝不为风摧雨拔。当然,古代希伯来人并不全盘否定知识的传授。他们也认为无知之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敬爱上帝。只是他们要求求知应该为敬神服务,应从属于信仰。希伯来人一向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宗教意识强烈,笃信神灵,谨遵传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犹太教既提倡人人敬神,又要求人人受教育;既提倡终生敬神,又要求终生受教育。先知和政教领袖无不呼吁全国人人学习法典,敬奉上帝,同时又把教育解释为是人人由幼到长持续迈进的过程。他们比喻说, 清晨播种的人,到夜晚仍需播种,因为哪次播种能够收获,很难确知。因而,他们不仅要求人人接受教育,而且还要终生接受教育。

希伯来人的宗教教育培养了强烈的民族精神。犹太教宣扬信神,叫人去追求彼岸世界,并没有因此使希伯来人忘却现实斗争。犹太教宣扬耶和华就是上帝,实际上是让人们把耶和华看作民族的象征,叫人信奉耶和华就是培养民族精神。人们通过遵守法典而履行上帝的旨意,就意味着不惜牺牲一切,来维护希伯来民族的尊严和延续希伯来民族的生存。所谓“不能读书的人就不能作真正的犹太人”,就是要求人们学习法典并笃行其要求,从而完成对犹太民族应尽的职责。可见,当时是政教合一,宗教和民族血肉相关。《法典大全》说得很明白:“只要有儿童在学校,以色列的敌人们就不能战胜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