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高等教育

佛教教徒长期钻研哲理,阐明教义,高僧辈出,取得重大学术成就, 许多寺院成为高等学府。学术水平最高的佛教寺院有六、七所,其中以那兰陀寺最享盛名,是摩揭陀国驰名的高等教育圣地。中国唐代玄奘曾到那里留学。那兰陀在佛教之前就建有 108 处寺庙,婆罗门教学术颇为繁盛。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此地,死于此地,葬于此地,使之愈益著称。佛祖在世时,就有 500 名富商高价购买土地相赠,以后又有历代皇室富家大量捐赠房舍和土地,遂在这风景优雅之地建立起宏伟壮丽的佛教寺院。以后,寺院所属村落越来越多,多时达 200 个,每日供应寺僧米粮、牛奶和黄油。该寺虽与其他寺院一样,负有培养比丘的任务, 但不同的是该寺特别重视学术研究。公元 5 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成为规

模最大、建筑宏伟、藏书丰富、财产充裕、学术成就最优的寺院。据 7

世纪玄奘的记载,这里僧师 1500 余人,僧徒 8500 人左右。在这里,僧师僧徒的衣食、住宿和医药全部免费。众多僧师僧徒生活宽裕,专心修行和学习,使寺院逐渐成为万人大学或研究院。由于要求就学者过多, 入学选拔异常严格,一般只有申请者的 20%被录取。亦有外国青年来留学,经考问被录取者也仅占 20—30%。学生须有相当坚实的训练基础, 一般 20 岁才能应考。这里的师生潜心钻研,努力修行,蔚然成风。在僧

师之中,能解经 50 种者约 10 人,能解经 30 种者约 30 人,能解经 20 种者约千人。院长品学出众,对群经无所不窥,年龄最长,为众僧仰望。那兰陀寺除收取佛教徒外,还容纳非佛教徒,加之师生众多,人才济济, 故对教义解说和学术阐述常有诸多分歧,寺院鼓励自由争辩。寺院几乎每天有 100 项学术讨论或报告,分别在殿堂或讲堂举行。除睡眠之外, 无时不可听讲或参加辩论。讨论和报告的内容很丰富,很广泛,不论婆罗门教的教义还是佛教教义;不论宗教的还是世俗的;不论哲学的还是适用的学问;不论科学的还是艺术的领域,几乎无所不包。例如,玄奘在那兰陀寺学习 5 年,在学习各种经典之时,专门致力于研究瑜珈,还曾学习婆罗门经典,包括关于语言学、法律学、哲学、天文学、梵文文法等著述。

在寺院管理上,该寺的僧侣按其学问渊博程度分成不同等级,待遇因等级不同而不同。寺院对于僧侣的约束并不严格,但他们能够坚守清规。在学术上,允许百家争鸣,通过讨论获得一致意见。有的学者称这里是学术思想的战场,但曾沟通各学派之间的隔阂。又有学者认为,“自由发展”是那兰陀寺的治学精神。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储有大量图书,有包括三大建筑的图书馆,其中之一是一座 9 层的高楼,收藏了极多的珍贵书册。

那兰陀寺还是当时世界文化中心之一。远东各国如中国、朝鲜等都派遣青年赴此地学习,不乏知名之士。另外,更有不少国家邀请那兰陀寺的学者讲学传道。中国的中原和西藏都深受那兰陀文化的影响。那兰陀寺曾设有研究西藏的科目,曾邀集学者把佛经译为藏文。玄奘在此求学时,正好羯若鞠阇国的戒日王竭力宣扬佛教,定时召集大乘、小乘学者和婆罗门教高僧举行学术讨论,有时聚集万人之众,玄奘曾主持过此

种盛会。

瓦拉比寺堪与那兰陀寺匹敌。瓦拉比是美特拉卡国的首都,寺院由皇室施舍而建。寺中的图书馆,受到皇室的眷顾。在学术上亦有较高成就。那兰陀寺以学习研究大乘为主,这里则以学习研究小乘为主。

另外,北摩揭陀国的韦克拉马西拉寺亦很出名。该寺位于临恒河的一个小山中,也是皇室施舍所建。它与那兰陀寺交往频繁,两寺还相互交换僧师。该寺包括 6 个学院和一个居于 6 院之上的科学院,6 个学院和科学院都可以称为大学,是当时神学教育的皎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