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历史知识特点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山东省荣成市二十七中 张成宾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通过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来实现教育目的。历史基础知识,除了具有科学性以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历时性和间接性。这是历史知识最根本的特征。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是历时的,而不是共时的,指的是过去的人和事,不能重复出现。《中国历史》从 170 万年前叙述到 1987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世界历史》从二三百万年前叙述到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是人类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历史知识历时性特征,又决定了它具有间接性的特征,即历史知识对于我们来说,除年代较近的之外大多来自间接经验,无法直接体验,而这种间接经验通过教科书集中体现出来。

二、具体性。任何历史知识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有实际情节,有具体经过,任何历史现象都离不开一定人物的活动。历史知识是由时间、空间、条件、经过、人物及其活动等明确的要素构成的,离开了这些明确的要素, 历史知识就无具体性可言。

三、综合性。历史是包罗万象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成》的手稿中曾写到“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自序中说道:“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 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这段话亟言史学领域之广。人类历史发展本身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即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可以说,历史知识是整个社会知识的集大成者。

由于历史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历时性、间接性、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而学生年龄小、思维能力较差,所以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比较困难的。而初中历史又有课时少、学生课后学习历史时间少的实际,所以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一个有效途径是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历史的课堂教学必须是综合教学即每堂课包括课前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新课、检查提问等几个环节:

一、课前提问。提问的内容,须是上一节学习的知识,或者是过去学习过的、并与本节有关的内容。春秋时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学习要“温故而知新”,课前提问,首先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旧知识,并检查他们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可以勾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为导入新课作铺垫。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难度较大的,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小的,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上课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具有一定差别,所以问题有时回答不够全面,有时不能立刻回答,有时回答得断断续续⋯⋯遇到这些情况,教师不要心浮气躁,马上换人另答,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学生逐步回答,并努力使答案正确完善起来。

教师要在发现学生不足,予以纠正的同时,发现学生的进步,要适时给予热情鼓励,维护其自尊心,增强其自信心,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二、讲授新课,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紧

张、艰苦、持久性的活动,学生搞好学习不能只凭兴趣,还必须学习那些自己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保

持注意的持续性、稳定性,即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首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申明:注意认真听讲,在授课后,马上提问检查,检查大家的听课情况,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实践表明,这种情况下学生精神面貌马上会发生变化,增加听课外部压力,激励学习动机,学生会在听课过程中,一边听,一边进行记忆。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能够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因素,讲授新课,传授新知识,这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采用提纲式板书。这种板书的骨架一般与课本上的小标题相同, 也可根据教学需要重新组织。先在黑板上写下标题,然后在标题下面分别列出所讲授的知识要点,同时口头告诉学生,这一标题上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有意注意,以便在教师讲述时,集中注意力听讲, 进行记忆。这种板书的优点是:所讲授的内容要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从而容易掌握教材体系,便于记忆史实。

(二)适当出示教具。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最广最频繁的教具,是历史挂图。使用挂图时,要注意在适当的时机出示挂图。挂图出示过早,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听课;过迟,又与教学内容衔接不上,影响效果。演示完毕后,将挂图及时收起。另外,要正确使用教鞭,教鞭要及时拿起,演示后, 教鞭自然放下,不要无目的地胡乱舞动。使用教鞭指示挂图,落点要准确, 必须落在指示位置上,不能错位。教师在演示挂图时,要面向全体同学,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和情绪,以及注意力的集中情况。

(三)有创意地讲述。讲述时,应先提出有新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旦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发生好奇,就会对这个问题产生极浓厚的兴趣,急于知道下文,将这种好奇转化为学习动力。讲叙时,语言要注意通俗、形象。通俗就是把一些学生不易听懂的书面语言,换成口头语言来表达。如“齐名”一词,若换成“一样有名”学生更容易接受。语言形象不但要正确清晰,而且语调要悦耳动听,感情充沛,面部表情要富于变化。比如在讲叙南京大屠杀时,语调缓慢、凝重,表情要愤怒、悲痛;讲到抗日大反攻时, 要面带喜悦,口气明快。这种语言在有效表达信息和感情色彩方面更为重要, 但进行这一环节时,教师的语言表情要有分寸,不能大喜大悲,不可过分, 因为教师不是专职演员,课堂也不是剧场,否则会降低教师威信,影响课堂效果。

(四)适当补充材料。具体性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但由于历史教材篇幅有限,有些史实文字简略,而所叙年代距今久远,要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些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要以补充材料为基础。

讲授简略的历史事件时,适当补充材料,再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使之形象化,引导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事,形成丰富的想象。比如讲中日甲午海战时,可补充邓世昌落水后决心以死殉国,拒绝部下相救,将衔住其发辫的爱犬按入水中的具体描述,引起学生对这件史实的形象思维,使之逐步具有想象能力。

新知识讲授完之后,用几分钟以简练的语言,概括总结全课内容,尽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巩固新课。这一环节对历史课很重要,及时复习、巩固知识是防止遗忘最有效的手段。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讲授,学生对新知识刚刚形成不稳定的神经联系, 教师要根据“识记后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遗忘量大,以后逐渐缓慢”的遗忘规律,立刻组织学生根据板书提纲和教师的讲叙,阅读课本,找到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复习、巩固刚得到的新知识。俗话说的“趁热打铁”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复习一遍后,教师拿出预先设计的测试题(测试题要侧重于基础知识,不宜出大型论述题),或让全体学生书面回答,或者口头提问,指定学生回答。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刚得到的知识,在集中刺激的条件下,就会得以强化。以诸环节的协调运用,学生基本上可以当堂消化所得知识。实践表明,在当前农村初中的实际条件下,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