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师做文章——教研促教学

学生逼教师要教研,教研专题也是学生出的,教研思路等无一不是从教学的实践中来的。

题目提出来了,文章又怎么做?这里不妨举例说明一下:

例 1,学生对五代石敬瑭是哪朝的节度使,往往张冠李戴。教者说:他是后唐的节度使,取瑭与唐同音记忆,做了后晋的皇帝。讲到这里,学生微微一笑,连连点头,表示接受、赞许。这样的例子很多,从此,我意识到凡学生欢迎的就有文章可写,一篇运用同字、同音、同义的特点记忆史实的文章就逐渐酝酿成熟。

例 2,讲述中国近代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一节后,我刚走下讲台,有位女同学便迎上来,脱口就问:老师!1913 年英国策划麦克马洪线的麦克马洪是不是世界史镇压巴黎公社的凶手那个麦克马洪? 我没有直接回答,就问:你说是吗?接着我说,看来两人都是反面人物,都有劣迹;一个出现在世界史 1871 年,一个出现在中国史 1913 年。所处的时代和国别不同,显然不是同一人物。她会心地笑了。这个事例,也对我启发很大,说明历史教科书上人、地、事、物四素类似甚至相同的名称是不少的, 这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师者如能帮助释疑“解结”则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篇辨析历史知识的论文,又在构思中,很快成文,名为《点评辨析在历史总复习中的运用》,发表于《高中历史报》。

运用“三同”,辨析“四素”都是来自教学第一线。至于“五数”更是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晶。我根据“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的原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发生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年代, 特别是绝对年代数的变化有其一定的规律,并运用这个具有数字变化规律的

年代数记忆历史事实,指导教学,学生反映良好,效果甚佳。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论)。论文的题

目和素材都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实践。三尺讲台是我进行教研和撰写论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校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传统,就是坚持教研“三个一”制度,即每学期每个教师拟一个教研专题,上好一堂试验课,写一篇较有份量的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法”、“发散法”、“情景法”、“趣味法”、“目标异步导学”等相继出现。在教学上呈现百花争妍的新气象。老师们锐意改革, 独辟蹊径。我以教学领导教学,更应开拓进取,勇于创新。1994 年,在高三进入第二轮复习阶段,我上了一堂试验课,专题复习“朝代”知识。我预先拟了四个方面共 25 道题,题型有选择、填空、列举、问答;有口答、笔试、板演;有必答题、抢答题。题目有梯度,答题有指导,答案有升华。答对当堂给分,把电视里的知识竞赛的做法,引进课堂教学。讲练结合,以练为主。45 分钟一气呵成,一举打破陈旧和沉闷的局面,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 有一定的梯度、深度和高度,融知识性、趣味性和竞赛性于一炉,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达到了优化记忆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听课的师生啧啧称赞,说“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我把这个做法升为理论,一堂试验课成了一篇论文《匠心独运复习历史朝代知识》,发表于 1994 年 6 月《广东教育》。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但促进了学习质量的稳步上升,而且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