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生计教育

60 年代,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伟大的社会”计划,吹响了“向贫穷开战”的号角。约翰逊强调,教育是实现“伟大的社会”的关键所在。虽然在1964~1965 年度内,大、中、小学入学人数达 5400 万,国家教育经费破纪录地达到 390 亿美元,但还是有许多美国人无力让他们的孩子获得充分的受教育机会。1968 年 4 月通过的《中小学教育法》是一个历史性突破,它使得使用大宗联邦拨款援助中小学教育这个争论达 20 年之久的问题得以解决。美国统治者们期望。通过发展和普及教育,使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民族家庭子女走出贫困。然而,良好的愿望不等于现实,教育并非包医社会百病的灵丹妙药。60 年代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能力主义为基础的实力主义,的确减少了在性别、种族、年龄等方面的机会不均等问题,的确向所有公民提供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待遇的机会;但是,决策者们却严重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由于复杂的社会因素,机会的均等并不等于竞争结果的相等。在美国那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国家,单纯地强调建立在能力主义基础上的机会均等,只会导致事实上的两极分化。这种人力开发政策似乎既重视普通教育又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但实际上是将两者分开来谈的,它使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脱节了。“生计教育” ( carpeer education,一作“职业前途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产生的。

1971 年当时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P·马兰将其在 60 年代初就开始实验的“生计教育”模式向全国推广。1972 年,尼克松在国情咨文中宣称, “生计教育”是由政府创办的一个最有前途的教育事业。联邦教育总署在1971 年拨款 900 万美元,资助各州进行“生计教育”实验, 1973 年联邦教

育总署拨款 1.68 亿美元推广“生计教育”实验; 1874 年,国会颁布了《生

计教育法》。这时有 9 个州通过了实施“生计教育”的专门法律,有 42 个州已采取措施推行“生计教育”,有 24%的学区开办了“生计教育”的在职培训。1977 年,美国国会众议院还专门通过了一个“生计教育五年计划”,并拨款 4 亿美元支持这一事业的发展。“生计教育”这一概念在美国遂被广泛接受,不胫而走,迅速增长。“生计教育”的出现反映了美国职业教育思想上一大转变。

什么是“生计教育”呢?照马兰的看法,它是把关于工作世界以及他们在劳动大军的机会的情况告知从小学直到研究生院的学生并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生计选择和养成职业技能的一种努力。(23)生计教育据以建立的假定是:学校的责任是要给学生们提供去探测、找出和发觉有用而能履行的种种生计的技能、动机及机会。像教育史上自由教育(一作“博雅教育”)观念和苏联提出的综合技术教育观念一样,这种生计教育并不是一门学程,也不是职业教育的新名称;生计教育是横贯一切学科领域的。它有五个基本成分。

(1)每级教育中每个学程的每个任课教师都应在适当的地方强调所教的实质内容的生计含意。(2)为成功地进入(或再进入)职业世界提出职业技能训练。(3)设置综合生计发展计划,包含学校人员与非学校人员的积极合作和参与。(4)给学生们以及在公立学校教他们的人提供工作观察、工作阅历、半工半读的机会,还给学校官员提供关于职业社团的性质和需要的咨询服务。(5)承认并利用家庭、社区和职业社团之间的相互关系(24)。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在《指导手册》中宣称:“所谓生计教育,就是把劳动所体现的各种社会价值统一于个人的人格价值的结构之中,使劳动成为人人享有的、富有意义的,并且能够从中得到满足。公共教育的目的和地区、社会全体成员的努力,就是要帮助每个人在生活中实现这些社会价值。”(25)这些把生计教育的性质和要求给我们提示得十分清楚了。

由此可见,生计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分成阶段实现的教育过程。照马兰的意见,它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自我发展的目标,使之在社会劳动与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按照联邦教育总署的生计教育模式,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各有其连续着的中心点。在幼儿园到六年级(小学结束),中心点在“生计了解”(career awaren6SS);这阶段中,通过教材和现场参观访问使学生知晓所有的生计群(career cluster)。7~10 年级(初中)中心点“生计探索”(career exploration),这时学生开始探索他感兴趣的若干生计群,并逐步深入到他最感兴趣的某个生计群,且接受一定的实际技能培训。11~12 年级(高中)是“职业准备”,这阶段“学生将在他选择的某些职业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并且在三种选择中定向。第一,他可以掌握中学毕业后足以立即就业的技能;第二,为进入中等后教育机构继续接受职业培训而同时学习学术性课程和职业培训课程,第三、为了专业学位证书而学习直接导向高等教育的课程。大学中心点在技术(工艺学)教育、成人和继续教育。(26)(27)为了更好地推广生计教育,美国教育专家将 23000 个社

会职业划分为 15 个生计群,即:商业和办公室、推销和零售、通讯与新闻媒介、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农业商业与自然资源、航海、环境保护、公用事业、卫生、旅游娱乐、私人服务行业、美术及人文学科消费和家政。我们看到,这些“生计群”是工、农、商、学各种生活行道,一应俱全。这种生计教育贯穿于从幼儿园到中等后的整个教育计划之中,面向所有学生, 还包括成人和继续教育,使他们有熟悉各种各样生计的可能性,掌握选择生

计的可能性。(28)

在美国的中学里生计教育是怎样具体做的,这是令人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里简单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是底特律市黑人占多数西北中学

(Northwestern High School )。凭借克莱斯勒基金会的资助,翻修校舍的一翼,作安装汽车制造的设备优良训练设施、建造对工作进行测验和谈话的调配室、办公室及数据处理设备的房舍,给学生提供练习生经验。另一个是达拉斯市新的地平线中学(Skyline High School)。它是真正三种学校合一的中学。第一,它是为居住在近学区的学生们的一般宗旨服务的综合中学。第二,它有生计发展中心(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在那里来自达拉斯市其它中学的学生在 28 个生计群中选择每天进行三小时的工作。第三,它有社区服务中心《Center for Co-mmunity Service),在那里3000 名夜中学学生(成人和辍学者)读手工和艺徒制课以及得中学文凭的学理课。但是正是那个生计发展中心使得地平线中学不同于大多数其它中学。在地平线中学,学生们可以在学校自己的暖房或飞机棚或实际建造间中工作,从绘制蓝图,到做细木工,铝管业,装电线,空调,园林设计,到广告设计和装钉成册出售,样样有。学生们还可以修习多种多样的其它行当,其中许多是与地方的商行合作举办和授课的。“地平线”成了吸引全市能干学

生的“磁铁”,把学理课业与生计教育融合成一体,不承认后者是第二等的, 常与职业教育分不开。在生计教育中工-读结合计划的重大意义增加了。这类计划把学校里学理学科、职业学科以及带薪的,部分时间的、有视导的、岗位上的经验结合起来。它们使急于就业的学生把“亲手”经验同他们需要进入并留下来的工作世界的学理及职业技能融合成一体。两种成分,灵巧地融合之后,就会相互加强。借助给予外加的收入,这类计划可以使辍学者减少。这类计划还可以使许多青年的不舒畅情绪减少,这种不舒畅情绪是他们预备过渡到自己赚取生活时延长强制依附状态而感到的。据美国教育总署的研究,这类工-读结合计划象受到青年欢迎一样也受到雇主们欢迎。

生计教育不仅在学校内实施,在校外教育中同样进行,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计划,充分利用电视和函授课、把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对象主要是家庭妇女和残疾人。第二种是以雇主为中心的方式,主要依靠工厂企业、商业、劳工和政府等部门实施与本行业就业需求相关的劳动培训计划。这种学术性学习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计划,既为在校生服务,也为那些期望通过全日制学习而寻求更富有意义的选择的人服务。第三种是农村地区的住宿形式,为整个家庭提供培训,使之获得更佳的就业机会。

当然,美国对生计教育也不是没有问题和批评的。事实上,有些人争辩说,它过份强调功利性的知识,对自由教育造成了威胁。另一些人相信在美国衰退的经济中,它由于提高青年对不大能就业的工作或者会变成过时的工作的志趣而加速受到挫折。有些人害怕它使生计选择在青年身上太容易了。另有些人害怕它会在学生中造成对学校教育的自我中心观点,只着眼于“学校教育能为我做什么”;而不是造成放眼向外的观点,看到教育能够匡助建立民主的、共同参与的社会秩序。有些人则干脆认为它不过是教育改革行列中又一个短暂的时尚而已。看来,对生计教育存在种种疑虑。但是赞成生计教育的许多美国教育学家却以为它在减轻某些紧迫的社会、经济及教育问题上是大有作为的,更重要的是它对青年的自我实现是有巨大潜力的。

我们觉得, 70 年代初美国由它的教育总署署长马兰倡导的生计教育是企图使普通教育(重在养成一定的价值观)、学理(一作“学术”)教育(重在继续深造的工具性学科的修习)、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实践技能的训练) 融汇成一体的一种努力,这反映了时代的某种需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 养成一技之长一艺之巧的那种职业训练变得过时了。教育上搞了两千年的“自由”与“职业”教育的划分渐渐在混除,即使一个要具有实际动手去做的本领的熟练劳力,对普通教育和学理教育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了。在这转折关头, 我们用个什么教育观念把整个学校统合起来呢?因此,生计教育观念的意义在于它给人们提出了有启发性的一些设想。至于这观念是否提对了或完善了,则是另一回事。由于长期来教育界“自由”与“职业”这种两分法;对学生也有两分法。少数部分准备升入大学的受“自由”教育,大多数准备陷入谋生糊口行道的受“职业”教育。生计教育要求它的设施对面所有学生。这也可以说是实现“教育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诸愿望的一种尝试。总之,我们觉得它提出了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上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不过,生计教育的具体实施主要还在职业技术培养方面。追求现代高技术,设备昂贵,耗资甚巨,如我们前面举的“地干线中学”即花 2100 万美元。这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