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小 结

对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是件很难把握的事。因为这涉及到很多变量:正在急剧变化发展的技术,起作用的很多强大力量,所依据的材料,等等。但这一诱惑力又是那洋地大,以致还是有不少人作预测。有各种看法。乐观派认为未来将是学习者的天堂。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数学和教育学

教授佩珀认为:“到本世纪末,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教室将不复存在⋯⋯录象盘、闭路电视的发展,电传和电信技术的应用,将会创造出许多今天想不到的教学方法。”(40)

悲观派认为,未来将是学习者的地狱。教育经费锐减,教育界人才外流, 学校里将充满质量低劣的硬件和软件,这都是私人企业倾销其产品的结果。教育将受技术支配,教育技术将被滥用。从而,学习者的很多潜能就永远丧失了发展机会。如有了翻译机就不必教外语;又如,“美国电视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上产生了两种灾难性的影响:损害了孩子们清晰地进行思维的能力; 剥夺了孩子们可贵的儿童时代。”(41)再如,“依赖这些电子帮助的人不能够‘人工地( artificially )’读懂一篇广告或课文了”(42)

稳健派的观点,既不悲观,也不乐观。他们认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将更普及,所用的技术也将更先进。这种看法已经得到发展的证实。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专家雷迪在 1982 年时推测:1986 年将出现256K 的计算机。但实际上 1984 年日本和美国两国就先后研究成功 256K 计算机。整整提前了两年。甚至,1985 年年底第五代计算机的样机也已经展出。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专家门的预测。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导致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大增。学校和教室仍然存在,但将有很大改变,以适应多种教学技术的使用。另外,由于认知目标是呈金字塔形的,所以计算机等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更需耐心、更少智能的事将让计算机会做,而真正的挑战将让人来做。”于是“教育者将看到的是人/机的合作关系。”那时,“学生将更多,教师的工资也将更高,他们教的都是更高级的课程。”(43)

家庭中将普遍备有基本的信息/学习/娱乐系统,视频教材、卫星、计算机等先进工具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各级学校中,大学的变化可能最大。新技术将为今后的职业变化提供各种类型的课程,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大学的职能:即提供一次性学习, 只为今后从事一个职业作准备。

此外,将出现一些新型学校。如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公司就提出 1997 年建造一所“超级巨型大学”的设想。该校为高达 7·5 万之众的远读生开设的课程,主要通过电子视听技术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它表明了:第二,教育技术发展的过程必须是一个不断战胜各种外在阻力和不断克服自身不足的过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极大地冲击整个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社会, 存在种种阻力是必然的,不战胜就不能发展;教育技术内部的种种理论和技术也都有一定的局限,不克服也不能友展,只有把每项技术或理论汇人整个发展的主流,以其自身的合理成分为其它技术或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之际, 其自身的不足才能得以克服。

第二,整个发展过程必须是一个各方协调发展的系统化过程。离开了理论研究的技术是无本之木,离开了技术应用的理论则又是空中楼阁。没有教育技术管理与组织的发展,就没有各方面的协调与同步。把这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则是典型范例的实验。

第三,应用教育技术这门新学科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劳动密度高、以手工业方式从事教学的落后状态,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也是必然要实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要求,也必将得到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技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注释,

①④Tucker, Richard N. , The Organizatinn and Manage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st ed.

Croom Helm,1980.p.13; p.12.

②③⑤⑩(16)Perciva1, Fred&Elliigton, Henry, A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Isted.

Kegan Page, 1934.p.12;p.14; p.15; p,12; p,189.

⑥[英]布贷,《充分发挥你大脑的潜力》,俞祖元译,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第 15 页。

⑦⑩Allaio-vlslial Eaucation, Oct,1972.p.23; p.22.

⑧赛弗林·坦卡德,《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陈韻员昭泽,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35 年,第 3 页。

⑨(23)To Serve the Public Interes,1st ed. , Kagan Page, 1980.p.197—198; p. 190.

(12)(14)(17)(21)(22)(35)Wynn,Richard,et a1,Ame-rican Education,

8 th ed. , McGraw-Hill, 1977. p.265; p.273; p.278; p.279—280; p.204; p.28;.

(13) U.S.L.O., Educational Technology USA, 1978.p.2. (15)(38)(39)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等译,三联书店,

1984 年。第 223 页;第 236 页;第 237 页。

(19)Computers in Education, Report of Research Conf-erence USDepartment ofEducation, 1983. p.19.

(18)(30) Educational Tecbnology, Oct. 1969. p.45' p.320-321 . (20)《外国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1984 年第 3

期,第 37 页。

(24) Page G. Terry, et al,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Education, Kagan Page, 1979. p.82.

(26)[香港]《现代教育》, 第 8 期,第 19 页;第 60 页。(27)[美]莫尔斯,《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张敷荣等译,人

民教育出版社,1984 年,第 139 页;第 143 页。

(29) Skinner, B. F. , 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nt, Isted. , Appleton-Century Crofts, 1969. p.239.

(3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情报室《美国教育改革考察报告》,教育情报参考资料增刊,1984 年 7 月,第 14 页。

(32)(37)Phi Delta Kappan, Jnue 1932. p.25jp.30.

(33) New Information Tecbnology and ItsImpact to

Ainerican Education, Report of O.T.A., U.S. A.,1983. p. 2 . (3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望》,1984 年第 2 期,第 24 页。

(36)(40)[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83 年 4 月 15 日。(41)《外国教育动态》,北京师范大学外教所编,1983 年 6 月。

(42) Hawkridge, David,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Education. Ist ed., Croom Helm, 1983. P.208. Education Leadersbip, Sept.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