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师范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1. 师范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数量上的满足,而不是质量上的提高。

由于学校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战前的师范教育穷于在数量上应付;因此,这时的师范教育发展只考虑量上的满足,很少有质的要求。这表现在:(1)师范院校本身的质量很差;师范学校大多以原师资培训班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师范学院又是在原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来的;这类院校在同级院校中水准和地位都很低。(2)师范生的修业年限较短;为了快出师资、多出师资,师范生一般修业周期很烦,开始时,短则才数周,长则也只有两年,以后才逐渐发展为 4 年。

  1. 在培养目标上,更多地强调培养“教育工作者”,而非学者、专家。战前由于受到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师范教育着眼于培

养师范生适应生活的能力,作好教师的就业准备,较多地强调培养“教学艺术”,而对文理学科知识的提高不怎么要求。这典型地反映在师范院校的课时安排上,以师范学院为例,教育专业课所占课对比重极大,一般占 40%, 大则占 60%之多;而学科专业课和普通教育课的课时则安排较少。

  1. 在课程特点上,学科专业课浅而广。

这主要与当时中小学的规模有关。战前的学校规模一般较小,各校教师少,一个教师往往要教多门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专业面广。因此,师范院校学科课业浅而广的特点,正是充分反映了这一要求。在有限的修业时间内, 由于学科面广,自然也就难以深入下去了。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