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果和现状

哈佛大学委员会报告书《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中为学生熟悉“西方文化遗产”设计的普通教育大纲,要求修习一些规定并考试的学科,只能使学生得到一些肤浅的知识。

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和 60 年代的美国社会动乱冲击了普通教育。校内激进分子,教育改革家,都攻击规定的普通教育课程,认为它僵硬,狭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美国少数民族,女权主义者,都更为疑虑地看待普通教育规定,说那些规定只反映对世界的狭隘看法。“切合需要”,“多样性”, 成为教育界受到尊崇的口号。这些谴责有其正确性。普通教育规定的确往往带有人类经验的偏狭观点,缺乏清楚而令人信服的目标。因此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美国普通教育要求呈下降趋势。这就迫使美国的教育家们重新考虑如何实施普通教育的问题,又一次要求改革它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 H·罗索夫斯基于 1978 年 3 月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编年史》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当代一个有教养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必须能够清楚而有效地思考并作出书面表述,应当能对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科学、哲学、分析作出批判性评价,掌握在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数学与实验方法,对其他文明和其他时代的知识有所知晓,应当对于伦理道德问题有所认识,应当在某些学科上具有高深的知识。为了使本科毕业生达到上述诸要

求,罗索夫斯基提出了《公共基础课计划》,用以代替哈佛大学自战后即开始执行的《普通教育大纲》。《公共基础课计划》要求一年级学生修习“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分析和哲学分析”、“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 “数学和科学”等五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在这五个领域中共设十种科目,由学生选修七、八种,以保证本科生在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打下比较雄厚的基础。哈佛大学认为,《新的基础课计划》并不是对文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偏不倚的介绍,而是使学生具有批判鉴别的能力,注重知识的深度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这是与那种只强调共同文化核心的教育不同的,以此来克服由于执行《普通教育大纲》时实际上允许学生在大批课程中自由选修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一项研究报告《学院:美国本科的经验》中提出“整体核心”课程作为一种可能的方案。这项研究报告中指出,“普通教育不是一些学程的简单组合,而是有着明确目标的修业计划,能以各种不同的途径达到的计划。尽管过程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但须有明确目标这一点是不可动摇的。”(37)“整体核心”课程本身关注的是为所有的人共有的普遍经验,是共同的活动,没有这些活动,人的关系就会减少,生活质量就会降低。(38)“整体核心”普通教育计划的学业框架是:语言——有决定性的联系,艺术——审美经验,文化遗产——活生生的往事;制度——社会网络;认同——寻求意义。这样达到使“本科生获得广博的知识,从深度上说,专攻某一个别领域,从广度上说,注意几门不同的学科。⋯⋯学生还应掌握探究和思维的重要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理解。”(39)可以看到,美国本科生学院的普通教育在向有一个明确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