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给教育的影响及问题

教育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教育创造了无限广阔的选择余地,这是前所未有的;另方面又给教育带来种种穷于应付的问题,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例如,对于管理者和教师来说,这就是一把两刃刀,既有奠大裨益,又有莫大威胁。教学上一下有了如此广阔的选择余地,彻底地打破了圃于教师个人水平的传统方式,可以选用最满意的手段以达到最满意的效果。职业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周而复始的被动性与单调性减少了。管理上的效率之高,误差之小,也是传统方式绝对无法比拟的。既节省了经费也把教师从无休止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并且,为教师进修提供极大便利。

但是,教师的传统作用又受到挑战。教学重心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的作用大不同予以前了,他必须作为课件的选择者和开发者,群体的组织者,自学的咨询者以及学生智力传播的协调者。管理者的作用也发生了巨变,他必须充当学习资源中心的负责人,教师训练专家,电子信息库协调人,以及研究与发展的联络调度人,等等。

这就要求他们的知识结构必须更新,除了学习教育,心理及主科等知识之外,还得学习教育技术方面的各种知识,例如计算机知识。

然而,面对挑战,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教师们普遍不能胜任新的要求。美国全国 1984 年的调查表明:为迎接计算机到学校,反映学校教师培训问题严重的有 48.5%;问题相当大的有 40.1%;问题较小的 10%;没问题的仅 1

%。(31)面对这种形势,教师们的态度分化了。有的担心,“感到在电子环境中缺乏安全感,或相信任何‘计算机接管’将取代已有的传统;或者将窒息创造性计划和发明性教学。”(32)有的公开反对;认为,“计算机不过是一种时鲜货罢了。就象其他时鲜货一样,几年内就将被另一些时鲜货取代。” 这些反对者被认为是“教育的卢德分子”(19 世纪初因恐惧使用机器导致失业而捣毁机器的一个英国工人组织)但更多教师所持的则是积极态度。他们认为“计算机时代已到来,我们既无暇技术恐惧(technophobia),也无暇技术狂热(technomia)了。”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的一份报告表明: 1979 年对这种训练没有兴趣者占 45.6%,而 1983 年则仅占 3%。

教师们的态度虽然有了普遍的转变,培训却仍是个严重问题。美国科技评价署的报告指出:“几乎没有迹象可以表明:在美国的大多数教师培训学院里,已经给新教师在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提供了足够的教导。”(33)

又如,对于学习者来说,在大量出现的个别化学习系统中,他们完全可根据自己的安排进行学习。面对计算机“教师”,他们全无“教师”会不耐烦的担心,而且,还不受时间限制,可自定步调学习。“学生在用计算机学习时,所提的问题,要比他们在教室里提的多得多⋯⋯更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集中程度要比教室里高。”(34)

学习者也面临挑战。他们必须一致消极接受信息的学习方式而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必须学着成为网络通讯的成员、数据库用户、课件的开发与创造昔以及编辑者等等。更重要的是,怎样把自己习惯于通过文字学习的心理改变过来,以适应通过新技术进行的学习以及创造性地利用新技术以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进而,又怎样把通过诸如图象等新技术学来的知识转化为切实可用的形式。

再如,对于教学内容而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习惯于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必须变为用图象、图表、模拟音象等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变为“机器可读的形式”,必须程序化。其次,由于计算机模拟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大量以传统方法无法进行的课程可以普遍展开,这又带了怎样把大量涌入的新的教学内容与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种种问题。而对教学内容的所有挑战最终都归结到怎样才能设计出大量优质的、能适应种种需要的课件这一问题之上。然而,这是个最棘手的问题。

最后,对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也是极为显著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了实质性的改变。传统的班级上课制受到严重挑战。不分级学校之类新组织形式已经到处可见。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把学区内的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结合在一块的“中央学校”等综合性学校园地。相应的变化也体现在教学的物质设施方面。“旧的盒子式的,沿着走道排列的教室已被学校中的‘开放空间’等所取代。四周无墙壁,只有可移动的教学设备⋯⋯能适应各种形式的教学。”(35)甚至,“令一些教育家不安的是,计算机教学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学校就有可能遭到废弃⋯⋯新技术开始为人们开辟校外学习途径的可能性,这是学校将不得不认真对待的一场挑战。”(36)这些问题不仅是对实践的挑战,也是理论的挑故。这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不少学者已试图把对电子学习、而非文字学习的研究,作为基础,来建立一套全新的教学理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