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 世纪上半时职业教育的发展

《史密斯-休斯法》生效以后,美国职业育稳步发展。接受联邦资助的职业学校入学人数由 1977 年约 164 186 人增加到 1921 年的 323 028 人。

参加联邦资助的师资培训课程的人数由 1918 年的 6589 人增加到 1921 年的

13 358 人。颁发职业教育法的州也由 2 个增加到 21 个。经费增长更为显著。

《史密斯-休斯法》的年度拨款也由 1918 年的186 万美元增至1926 年的736.7 万美元(13)。除了按照《史密斯- 体斯法》从 1927 年起每年拨款 700 万美元发展职业教育外,联邦政府还相继通过了数项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法案,增加专项拨款。1929 年通过的《乔治- 里德法》决定在 1930~1934 车间每年拨款 150 万美元,重点发展农业和家政教育计划。1934 年通过的《乔治- 埃利泽法》接替《乔治- 里德法》,在 1934~1937 年间每年拨款 300 万美元, 扶持农业、家政、手工艺和工业职业教育, 1936 年通过的《乔治- 迪安法》取代了人乔治一埃利泽法》,在 1937~1947 年间每年拨款 1400 万美元发灵职业教育,其中农业、家政以及手工艺和工业职业教育计划各得 400 万美元

的拨款, 100 万美元用于职业师范教育, 130 万美元用于市场销售教育。

这是首次对市场销售教育的拨款。迄 1939 年止,参加职业教育计划的人数约

达 200 万人。 1946 年通过的《乔治- 巴登法》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

展。该法拨款 2900 万美元,其中农业 1000 万美元,家政 800 万美元,手工

艺和工业 800 万美元,市场销售 250 万美元。同期及其后通过的《士兵权利法》、《乔治- 巴登法(修正案)》、以及《国防教育法》等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4)。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的职业教育虽然持续不断地发展,但难免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色彩,职业教育最后往往变成某一生产技能的短期培训。在两次世界大战间尤甚。当时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时常把单一技能的培训等同于职业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职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明确地区分和界定教育计划(edu- cational program)与训练计划(training program )。战前的一些正规的职业教育计划后来也同战争中的训练计划一样,被称为训练计划。许多曾经在战争中参加过单一技能训练的人后来又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师范学校的教师、中学的职业教师或学区视导员等。他们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既不同于那些曾参加过战前正规职业教育计划的人,也不同于 1940 年后期参加职业教育计划的人。他们不很强调技能与其理论的关系,而是把技能培养本身当成目的,并孤立地实施这种训练。这就潜伏了一种教育危机。自 1950 年代中期开始,职业教育系统逐渐显示运转不灵的迹象,占主导地位的职业教育观念也越发显得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观念的变革成为 50、60 年代社会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