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化学标准化考试的实践

一 高考化学考试的标准化

我国自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传统考试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命题由少数人突击进行,试题质量缺乏科学的评判指标,仅凭命题人员的个人经验编制试题,质量难以保证;考试各个环节的管理缺乏科学的标准;评阅试题缺乏有效的控制误差的方法,因而使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受到了影响。如何提高高考的质量,迫在眉睫。当国外的标准化测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被引入我国的时候,由于它可以为控制考试误差提供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很快引起了广泛关注,标准化考试的原理和方法很自然地被应用于高考改革。

标准化考试的理论和方法被逐步应用于化学高考试题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客观题的比例逐步增大

1978—1992 年高考化学试题三类题型所占分数的比例见表 6-1。

表 6-1 1978 — 1992 年高考化学试题三类题型分数比例

年份

选择题

填空题

简答题

年份

选择题

填空题

简答题

1978

0

8

92

1986

34

38

28

1979

0

20

80

1987

45

36

19

1980

17

26

57

1988

60

24

16

1981

30

10

60

1989

55

33

12

1982

25

14

61

1990

60

28

12

1983

30

4

66

1991

55

31

14

1984

21

18

61

1992

55

27

18

1985

30

30

40

说明:题型按学生答题的具体方式划分。其中,填空题和简答题按要求学生给出答案的字数粗略划分;是非题归类于选择题。

1980 年起,选择题型被用于高考化学试题之中;从 1980—1985 年,选择题的比例一直徘徊在 30%以下,试题仍以主观式题型为主;从 1986 年开始,选择题比例突破 30%,在 1988 年上升到 60%,其后基本稳定在 55%左右,客观式题型的比例也稳定在 80%左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对客观式题型特别是选择题认识的变化过程(见图 6-1)。

随着客观题比例的增大,项目总数增大,单个项目分值降低,大的综合题趋向于小型化,使综合题的评分客观性增强,从而整个试题的客观性增强。

  1. 试题的覆盖面增大

由于客观题比例的增大,项目总数增大,使试题中出现的知识点几乎涉及统编化学教材的所有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