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调查结果

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选定的被测学生进行集体测试。测前先向学生说明测试的目的、方法,努力消除学生对测试的顾虑并争取他们重视和配合这项工作,同时,力求给学生提供一个与平时学习状况一致的解题环境,以避免无关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试卷分发完毕后强调解题的时间要求,即鼓励学生尽快完成试题。由主试规定开始解题的时间, 并每隔一分钟在黑板上做一次记录,以便于学生记录完成每道试题的起始时间。当 90%的学生完成试题后,要求学生停止做题,并发放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思路问卷,让学生对照已给的思路,回忆自己的解题过程,标明与已给思路不一致的地方,并指出解题过程中耗时最多的那个步骤,即该学生在该题中所遇到的瓶颈。在对所收回的问卷做出初步分析之后,挑选少量思路比较典型或代表性较好的学生进行座谈或个别交谈,进一步了解或确认学生的解题过程及其特点,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可信性。

本研究原计划对北京市三种水平的学校——市重点、区重点和一般中学都进行抽样调查,但在实际实施调查后发现,一般中学的学生对调查不能积极配合,调查结果明显不可靠;同时考虑到本研究的性质,最后确定以重点中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限于研究条件,最后选定的被测学生样本共 122 人,

回收有效试卷 109 份。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 解题所需时间(分)及其人数分布(直方图)。

解答正确的学生共 54 人,占 49.5%。

第 2 题:

时间(分)

4-5

5-6

6-7

7-8

8-9

9-10

10-11

11-12

12-13

13-14

14-15

15-16

16-17

人数(人)

1

1

4

9

12

17

23

16

12

8

3

2

1

解答正确的学生共 65 人,占 59.6%。

第 3 题:

时间(分)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

10-11

人数(人)

1O

13

15

16

17

9

7

4

4

2

解答正确的学生共 59 人,占 54.1%。有 12 名学生未答此题。

  1.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典型行为表现及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答卷统计、归纳)。

第 1 题:

序号

学生的解题行为

出现次数

1

原子结构示意图不正确

28

2

核外电子排布较慢

19

3

考虑 M 电子层电子数为多少耗时最多

17

4

周期表运用不熟,搞错 A 在表中的位置

10

5

完全错误,思路混乱

7

6

无素化合价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族数没有搞清

5

7

审题花费时间较长

5

8

列比例式求算 n 值是解题困难的主要原因

4

9

10

一种思路:逆推法,先猜测 A 是 Fe ,后证明

书写化学方程式最困难

4

2

解题思路 1:已知条件→n 值→电子排布→核电荷数为 26→Fe→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解题思路 2:猜测 A 可能是 Fe→逆推、验证。

思路 1 使用较普遍。瓶颈主要存在于对过渡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不熟悉,不能熟练运用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

第 2 题:

序号

学生的解题行为

出现次数

1

求算 M 的原子量及计算所含结晶水个数这两步耗时最多

56

2

先据题中的数字特点猜测M 为Ba ,再进行计算加以验证

12

3

基本符合所给思路

11

4

审题不清,下手困难

6

5

6

无困难

寻找计算Ba 的原子量的方法耗时较长

4

3

7

书写化学方程式耗时较长

3

8

对题中所列各物质的性质不熟

3

9

把A 的化学式ACl2 · nH2O 过于复杂化,导致求不出n 值

2

10

思想先入为主,看完题后已知答案,表达整理不清(学生语)

2

解题思路 1:与 Clˉ共存→可能是 K+,Na+,Ca2+,Ba2+→与 H2SO4 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2+→M 的原子量→A 的化学式。

解题思路 2:同问卷思路。

解题思路 3:猜测 M 约为 137→验算证明→M 为 Ba→A 的化学式。本题的瓶颈为:①计算量大;②题目较长、审题困难。

上表中第 1,2,5 三种行为为三种典型的解题思路。本题“瓶颈”不明显。未能解出此题的主要原因为不能正确写出 Om 分解为 O2 的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