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一)证券市场的产生

证券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社会中,受生产水平的制约,生产所需的资本极其有限,单个生产者的积累就能满足再生产的需要,不需要也不可能存在证券和证券市场。在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所需的资本除了自身积累外,可以通过借贷资本来筹集生产发展资金,但那时的信用制度仍是简单落后的,证券市场也无从形成。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商品经济日益社会化,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的资金,依靠单个生产者自身的积累难以满足,即使依靠银行借贷资本也不能解决企业自有资本扩张的需要,因此,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新的筹集资金的手段以适应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证券与证券市场就应运而生了。

证券市场的形成还与股份公司相联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日渐扩大。传统的独资方式和封建家族企业已经不能胜任对巨额资本的需求,于是产生了合伙经营的组织,随后又由单纯的合伙组织逐步演变成股份公司。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实现资本的集中, 用于扩大生产。股份公司的建立,公司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为证券市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客观的要求。

证券市场的形成离不开信用制度的发展。只有当货币资本与产业资本相分离,货币资本本身取得一种社会性质时,公司股票和债券等信用工具才会被充分地运用。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商业信用、国家信用、银行信用等融资方式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信用工具随之涌现。信用工具一般都具有流通变现的要求,而证券市场为有价证券的流通转让创造了条件,因而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证券市场的产生成为必然。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原始积累阶段,西欧就已有了证券交易。15 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中的证券交易主要是商业票据的买卖。16 世纪里昂、安特卫普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所,当时进行交易的是国家债券。16 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股份公司的涌现,使股票、公司债券及不动产抵押债券依次进入有价证券交易的行列。1602 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1698 年,在英国已有大量的证券经纪人。在伦敦柴思胡同的“乔纳森咖啡馆”就是因有众多的经纪人在此交易而出名,1773 年,英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即在该咖啡馆成立,1802 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这家证券交易所即为现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该交易所最初交易政府债券,以后是公司债券和矿山、运河股票。到 19 世纪中叶,一些地方性证券市场也在英国兴起,铁路股票盛行。

美国证券市场是从买卖政府债券开始的。在独立战争中,美国的战时国会,各州和军队都发行了各种各样的中期债券和临时债券。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为了取信于民,就以发行联邦债券的形式承担了这笔 8000 万美元的债务。这项巨额债券的发行是依靠大量的证券经纪人兜售的。证券交易首先从费城、纽约开始,其后向芝加哥、波士顿等大城市蔓延,这就为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790 年成立了美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1792 年 5 月 17 日,24 名经纪人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聚会,商订了一项名为“梧桐树协定”的协议,约定每日在梧桐树下聚会,从事证券交易,并订出了交易佣金的最低标准及其它交易条款。1793 年一家名叫汤迪的咖啡馆在华尔街落成,于是露天的证券市场就移进咖啡馆经营。1817 年参与华尔街汤迪咖啡馆证券交易的经纪人通过一项正式章程并定名为“纽约证券交易会”,1863 年改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工业革命开始。受工业革命影响,证券市场上公司股票逐渐取代政府债券的地位, 运输公司股票、铁路股票、矿山股票纷纷出现在证券市场上,同时银行股票、保险公司股票及一些非金融机构的公司股票也开始露面,股票交易盛行。

在我国,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清政府洋务派兴办一些工业。随着这些股份制企业的出现,企业股票和债券应运而生,随之产生了证券市场。我国最早的证券交易市场是清朝光绪末年(1891 年)由上海外商经纪人组织的“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众业公所”。在这两个交易所买卖的主要是外国企业股票、公司债券,南洋一带的橡胶股票,中国政府的金币公债以及外国在华机构发行的债券等。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是 1918 年夏天成立

的北平证券交易所。随之 1920 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得到批准成立,此后, 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天津市企业交易所等,逐渐形成了旧中国的证券市场。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

20 世纪初叶,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证券市场以其独特的形式有效地促

进了资本积聚和集中,同时,其自身也获得了高速的发展。首先,股份公司数量剧增。以英国为例,1901~1910 年建立的股份公司有 50 000 家,1911~

1920 年建立了 64 000 家,1921~1930 年建立了 86 000 家,至此,英国

90%的资本都处于股份公司控制之下。与此同时,持股公司形成并获得了发展,而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次,在这一时期里,有价证券发行总额剧增。1921~1930 年全世界有价证券共计发行 6000 亿法国法郎,比 1890~1900 年增加近 5 倍。有价证券的结构也起了变化,在有价证券中占主要地位的已不是政府债券, 而是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据统计,1900~1913 年全世界发行的有价证券中,政府公债占发行总额的 40%,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则占了 60%。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的前兆就表现为股市的暴跌,而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更使证券市场受到严重打击。危机过后,证券市场仍一蹶不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虽然各交战国由于战争需要发行了大量公债,但整个证券市场仍处于不景气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各国的经济增长大大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恢复和发展,企业证券发行增加,证券交易所开始复苏,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买卖越来越活跃。

70 年代开始,证券市场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不仅证券市场的规模更加扩大,证券交易日趋活跃,而且逐渐形成了金融证券化、证券投资者法人化、证券交易多样化、证券市场自由化、证券市场国际化和证券市场电脑化的全新特征。

第一,金融证券化。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证券的比率越来越大。以日本为例,在 60 年代,日本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靠发行证券筹措的资金占筹资总额不足 20%,但到 1978 年,发行证券筹措的资金所占比率已上升至 44%。同时,居民储蓄结构也出现了证券化倾向,储蓄存款转向证券投资。

第二,证券投资者法人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人证券投资的比重日益上升。认购证券的法人,从过去主要是金融机构扩大到各个行业,很多企业都设立了证券部或投资部,据估计,法人投资在世界各国证券市场上占一半左右。

第三,证券交易多样化。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有价证券的发行种类、数量以及范围不断扩大,新的证券商品、新的证券交易方式不断出现。

第四,证券市场自由化。70 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各国陆续废除了银行和证券业分离制、委托买卖股票手续费最低限额制等限制条例,实行证券市场自由化。

第五,证券市场国际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国际化,并引导资本投资国际化,世界各国主要的证券交易所相继成为国际性证券交易所,越来越多的股份公司到国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越来越多的个人或法人投资者,不仅在国内证券市场上认购外国证券,而且委托本国证券公司在国外证券市场买卖证券。证券投资国际化已成为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第六,证券市场电脑化。电脑从 50 年代下半期开始应用于证券市场。1970 年初,伦敦证券交易所采用市场价格显示装置。1971 年 2 月美国建成“全国证券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1978 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创设“市场间交易系

统”,用电子通信网络,把波士顿、纽约、费城、辛辛那提等交易所连接沟通,使各交易所每种股票的价格和成交量在荧屏上显示,经纪人和投资者可在任何一个证券市场直接进行证券买卖。至今,世界上各主要证券市场基本上已实现了电脑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三)证券市场发展趋势

随着国标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化以及金融证券化、证券交易多样化和证券市场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

  1. 金融创新进一步深化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融资技术日新月异,证券品种不断创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证券品种一般仅有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公债券,而在二战后,浮动利率债券、可转换债券、认股证、分期债券、复合证券等新的证券品种陆续涌现,期权交易也日益流行。融资技术和证券种类的创新,增强了证券市场的活力和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加速了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品种和证券交易方式的创新是证券市场生命力的源泉,可以预见,在 20 世纪末、21 世纪初,将会形成新的证券创新浪潮。

  1.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国际化将有较大发展

进入 80 年代后,伴随着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化和国际融资方式证券化倾向,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吸引外资,也纷纷在不同程度上开放了本国或本地区的证券市场,尤其是在 90 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外资。大量外资的流入,又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的更快发展。以股票市场来说,据国际金融公司 1991 年 5 月 29 日公布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股市动向调查,20 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股市从 1980 年起, 10 年间市价总值扩大 7 倍,上市公司总数增加 2 倍,市价总值占 GDP 的比重从 6%提高到 32%。在这期间,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的经济实体和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股票市场的活动,积极对外进行证券投资。可以预见,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起飞,其证券市场将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