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调控的原则

  1. 信息编码时知识的“划块分组”和“中心组块”后置原则。

①知识的“划块分组”原则。

在一堂课中,往往要涉及各个知识点,传授许多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这些知识比较科学合理呢?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在接收外界信息时,并不是无区分地连续接收这些信息的,而是自动地将信息分成若干“信息组块”,逐“块”吸收。依据这一认知规律,我们提出知识的“划块分组” 原则,即在不破坏教材内在体系的前提下,把一堂课中的要传授的知识划分为若干“知识组块”,并按照一定的序列分步传授给学生,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知识组块”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组块”太大,难度过高,传授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疲劳,也失去了划块分组的意义。“组块”切割太小,知识零碎,不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毅力。实践证明,对中学生来说,把一堂课的知识划分为 3~4 个组块是比较合适的。

以高中地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一节教材为例。我们可以把全部知识划分为 3 个组块:

  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c.生态平衡。

②“中心组块”后置原则。

我们把包含重点、难点知识的组块称“中心组块”。

如前例的 3 个组块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属“中心组块”。学习“中心组块”的知识,往往会因其难度大、花时较多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有目的地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排列各个知识组块,将较易的知识组块放在前面,将“中心组块”后置。

  1. 信息传输过程确定“载体”的原则信息传输过程中,控制对象接收信息时具有选择性。这取决于控制者输入信息时所采用的教学用具和方式、方法。我们把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各种有效方法和教具等称为“载体”。我们提出确定“载体”的原则,使是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传输信息的原则。

①多层次原则

依据课堂教学中思维活动“总体渐强”和“强弱交替”的认知规律,控制者在传输信息时,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分层次教学:由“点” 延伸到“线”,再由“线”辐射到“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控制者和控制对象的思维活动处于同步启动、同步展开、同步深化;也只有这样,才能确立控制对象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确保创立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进而使情感得以升华,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形成教学共振。

②多渠道、全方位原则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右半球储存地理形象的编码,左半球储存地理语言的编码。根据这一个生理结构特点,地理教师必须以加强直观教学的方法(图表填绘、实验演示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运用综合法和比较法阐述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传输信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能力,大大加强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协调性、合理性和效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