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莱法则”与地理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

心理学和生物学研究表明,一天中,学生的生理节律呈现着周期性变化。在每节课 45 分钟内不同时段,学生的兴奋程度也有较明显的起伏。上课开始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逐渐提高,在课堂中段达高峰,此时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也表现明显。此时,学生兴奋程度逐渐下降,随意注意集中程度减弱,直至下课。

在地理课堂教学进程中,有时教师的声音变化,或者是课本中景观图、地图册中采色图阅读,或教师的指令性刺激(如“请注意这一点”)和差异性刺激(如学教学方法的改变)等因素都使学生兴奋性有所增强,注意力也有所集中,但一般总不及课堂中段所达到的强度。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尤其是时间分配)时,应运用“巴特莱法则”,充分利用课堂中段占总时间约 20%的 10 分钟左右时间,将需要比较紧张的逻辑思维活动和记忆活动的学习内容安排在这一段“黄金时间”里,以期完成学习总任务的 80

%。而在其余的较充分的时间里,则完成脑力负担较轻的重在形象思维活动的学习任务。

如现行高中地理课本“海洋水”一节第二课时“洋流”的课堂教学中, 先让学生自行阅读“世界洋流的分布图”,通过图像刺激,使学生的兴奋程度逐渐提高,接下去在“黄金时段”里进行“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两部分重点知识的教学。此时,学生处在兴奋的高峰,注意的稳定性明显加强,且有了因读图而获取的厚实的知识储备。

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兴奋和注意优势,提高学习效益,同时避免了生理低谷,减少了学习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