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的耗散结构程式操作方法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认为,人脑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研究耗散结构理论并运用于人脑的认识过程,将给现代地理教学及教改带来勃勃生机。

1969 年比利时学者普利高津首先提出和创立了“耗散结构”的概念和理论,成功地揭示出一切生物系统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趋向非平衡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 系统可以产生突变(实际上是一次飞跃——质变),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更高级的有序状态,有序的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即为耗散结构。

现代信息论指出,信息就是有序化的程度,可以把信息作为系统的有序化和组织化的标志。一个系统走向有序,是由于输入了信息。信息量越大, 有序程度越高,结构越严密,各组成部分愈协调,则系统越稳定。

学生的认识过程怎样才能从混沌无序逐步转变为有序呢?山东曹县八中管玉华老师研究认为: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值得借鉴的有以下几方面:

地理教学的耗散结构程式操作方法 -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