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和“微调”

  1. “失控”

造成“失控”的原因有诸多方面,主要来自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即使编码再好,干扰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干扰一般来自 3 个方面:

①“载体”干扰

同一种“载体”,同时可以载运多种信息,当只需传输其中某一特定信息时,其它信息便成为干扰。

如地图册上的图例、注记和插图较多,当教师只要求学生从地图册中查找某一地理名称或地理事物时,其它图例、注记就很可能成为干扰。

②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道干扰

如学生对学习地理不感兴趣、上课不遵守纪律、疲倦或其它偶发事件等, 都会阻塞信道,造成干扰。

③学生在信息译码方面产生的语义干扰

如“我国 1 月等温线图”,教师指出等温线分布较密,说明我国南、北温差大。结果学生却理解为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是等温线分布造成的。

  1. “微调”

“微调”的过程即是排除干扰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干扰采取不同的措施,减少“载体”干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突出“载体”中要传输的信息。如使用地图册时,尽可能用专题地图册,少用综合地图册;设计板书时,要求简洁、突出重点等,减少信道干扰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如春季上课时,学生一旦觉得有睡意时,可主动站立片刻,待睡意消失,再行坐下听课。减少语意干扰,在于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信息编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人施导”,并及时检查译码结果,通过信息反馈,进行及时调控,减少无效信息量,增加有效信息量,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控制课堂反应,并能迅速调整输入信息,这就是课堂应变能力。

实验证明,“反馈—调整”进行得越多,有效信息也就越多,课堂教学质量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