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改革的初步实验研究 一 研究目的
简单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简单应用题的解答,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四则运算知识解决最简单的实际问题,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较好地掌握简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还为学习解答复合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首先使学生学会解答加、减法简单应用题又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同 20 以内加、减法一样,也带有启蒙教育的性质。儿童刚入学,计算还不熟悉,对应用题的结构全不了解,要使他们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学习计算要难得多。如何使学生学会解答加、减法简单应用题,已成为各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者普遍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对于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教材和教法,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处理方法。解放前,强调随机教学,根本无规律可言。有些教材编入一些应用题,“通常是学了哪一种方法,就做哪一种应用题目”,“这样,儿童不必加以思考, 应用计算技能以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不容易有发展了”①。解放后全国通用教材,总的来说,在确定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范围,从易到难的编排顺序和注重分析数量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在教学中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1.应用题的范围还不够明确,有些应用题通过例题加以讲解,有些则没有。2.在编排上比较分散,又缺乏彼此间的联系, 不便于学生掌握。例如,求两数相差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相隔一个多学期。3.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加、减法运算的意义联系不紧密,不便于学生分析应用题和选定正确的运算方法。4.应用题的变化比较少, 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对加、减法简单应用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改革实验,并提出一些看法。在应用题的范围方面,国内有人认为分为两类:一类是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的应用题(包括求和、求剩余),另一类是两数与它们的差的关系的应用题。苏联莫罗认为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揭示加、减运算意义的应用题,第二类是揭示两数的比较应用题,第三类是揭示加、减运算中已知数和得数间关系的应用题(求加数,被减数和减数)①。美国莱雷等三位心理学家认为分为以下三类:合并的应用题(包括求和以及求一个加数),原因/变化的应用题(如:A 有 3 个苹果,B 又给他 5 个,现在 A 有多少个?或, A 有 8 个苹果,后来他给 B3 个,现在 A 有多少个?以及反过来求 B 给 A 多少个或 A 给 B 多少个的应用题),比较的应用题②。可以看出,在应用题的范围和分类上是不完全一致的。
在加、减法应用题的组织和编排顺序方面,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些课本把它们分别安排在一、二年级,也有不少人主张把应用题适当集中在一
① 见吴研因等著《小学教材及教法》下卷第 85 页,中华书局,1947 年版。
① 见莫罗等著《小学数学教学法》第 143 页,文化教育出版社。
② 见 E.De Coneand Lieven Verschaffel:Beginning First Graders Initial Representation of Arithmetic World Problems,Th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4,1985.
年级学完,但是如何集中和如何编排有不同意见。出现过早或过于集中会增加儿童学习的困难,并且影响基本计算的熟练掌握。
此外,在如何教学分析和解答应用题方面,也有不同意见。例如,有人主张要教给学生应用题的类型名称,并且抽象概括出每一类型的公式。
根据上述情况,本实验着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
如何确定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范围?一年级学生是否一般都能掌握?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何组织和编排加、减法简单应用题更便于学生接受?
-
在教学解答加、减法简单应用题中,如何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