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数学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简要地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能发现,数学教育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下,特别是在生产发展的需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数学教育又为一定的社会延续和发展而服务。早期的数学教育只传授给极少数人,而且教学内容也比较简单。随着数学本身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商业的发展, 需要更多的人掌握较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教育也随着发展起来。到了现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数学本身也在急速发展,它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数学逐渐成为每个社会公民必须掌握的工具,而且对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数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0 年代开展起来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的必然产物。

历史的经验表明,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教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是它不是自然而然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学校的数学教育无论在课程、内容和教法方面比较来说是相对的稳定, 而且往往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较快,只有到数学教育严重地不相适应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由于人们的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和习惯了的教学方法是很不容易改变的。但是这种落后的情况,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就能使数学教育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了多次数学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例如,50 年代,为了适应农村小学毕业生中大多数参加生产劳动的需要,曾在小学算术中增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简单簿记,并加强了珠算。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提高了中小学数学的程度。小学教完全部算术内容,中学增设解析几何。1977 年,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改革了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措施是:精简传统的内容,在小学适当增加一些代数、几何的初步知识,在中学增加微积分以及概率统计、逻辑代数等初步知识;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等数学思想。此外,在教学目的要求上加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