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2 一步应用题教学后判断单位“1”的测试情况

测试内容

给出一个条件进行判断

给出一道应用题进行判断

基本型 换成假分数

换叙述方式

基本型

换成假分数

换叙述方式

正确率(%

95 49

89.2

84

68.6

79.3

平均

78.2

76.6

从表 2 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给出一个条件比给出一道应用题,判断单位“1”要容易些。这是因为在一道应用题中,有其他条件和问题的干扰。例如,一个中等生,凡给出一个条件的,判断单位“1”都正确;但给出一道应用题时,如“商店

① 实验班的教师以及普通班的教师都缺少教学分数应用题的经验。

4

筐,相当萝卜筐数的 5 ,运来萝卜多少筐?”他却把白菜判断

为单位“1”。在测试成绩最差的 5 个学生中,给出一个条件,判断正确的

为80%,而给出这样一道应用题:“农场养牛头数是羊的 7

10

,养羊300头,

养牛多少头?”判断正确的只有 20%。由于条件的叙述不是按正常应用题的叙述顺序,把“养羊 300 头”移到了后面,造成了一些干扰,使得初步形成的“ ×是×的几分之几”和“以×作单位‘1’”之间的联系遭到破坏。

  1. 改换叙述方式会降低判断的正确率。因为基本型的叙述方式固定, 有规律可循,学生容易掌握;改变叙述方式后,往往比较难理解,从而增加

4

了判断的难度。例如,“在一批图书中,故事书占 5 。”有些学生不清楚故

4 4

事书占谁的 5 ,机械地按照基本型来判断,错误地把 5 前边的数量(故事书)

判断为单位“1”。

  1. 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判断的正确率最低。例如,“全

7

班人数相当男生人数的 4 ”,判断正确的只有49%。在询问一些学生的想法

时,大都回答说,“因为全班人数多。”显然他们错误地认为数量多的就要看作单位“1”。

此外,在了解学生判断的根据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抽问实验班的

学生时,对于“小红身高是小华的 9

10

”,83%的学生能联系分数的意义来分

析,如说“要把小华的身高平均分成 10 份,取这样的 9 份是小红的,所以要把小华看作单位‘1’”。但是在另外一个班里调查,有些学生能回答哪个数量是单位“1”,却不会分析。还有些学生死记一些“规律”,如说“是”

3

”。当遇到“杨树的棵数的 4 等于柳树的棵数”

这样的条件时,出现较多的判断错误。很明显,这对于培养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1. 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解答分数应用题同解答整数应用题一样, 能否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对于能否正确地解答出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整数应用题的要复杂。在实验中发现有以下几方面影响着分析数量关系的正确性。
  1. 根据所给的条件,能否变换一种说法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这一点不仅反映学生对分数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的程度,也是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必要基础。为了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掌握情况,曾进行了专项测试,结果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