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英占威海卫和九龙(1898 年 5—6 月)

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是最先用武力侵略中国并在中国享有特权和拥有垄断利润(因为它在中国市场上占垄断地位,操纵了中国 70%以上的对外贸易)的国家。到了 80 年代前后,英国在世界上的工业垄断地位逐步被美国、德国赶上和超过;俄、法对中国边疆的侵略被英国看作是对它“在东方优势的挑战”。③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英国由于它在华的垄断地位而采取了后发制人的策略,紧随俄、德、法之后亦步亦趋,力图取得优先地位和得到最多、最好的份额。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无论是在他前期对俾斯麦的斗争中,抑或是在这时对以维特为首的俄法集团瓜分中国的斗争中,他都是最善于运用一种“熟视而待机”的外交策略的。有的历史学家曾经评论他说:

“在外交政策上,索尔兹伯里一向是保持着所谓英国的‘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的。索尔兹伯里认为英国可以永远利用大陆各列强的冲突而平稳地安排自己本身的问题。依据他本人的天性,这位英国首相仿佛是天生下来就是为了执行这种政策的。他是聪明的和仔细的政治家,然而是伟大的缓进者,疏懒的贵族,并未经过特别努力而位居保守党的领袖。他没有俾斯麦那种蓬勃的精力,也不像俾斯麦那样在不断的斗争中为自己打出了一条掌握政权的道路。然而索尔兹伯里却有胜于俾斯麦一筹的长处

——坚毅。‘熟视而待机’,这就是他的策略。”④

当德、俄强占胶州湾和旅大以后,索尔兹伯里于 1898 年 1 月提出了同俄国合作瓜分中国优势范围的建议,取得了以长江流域为英国势力范围和英德

①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 750—751 页。

②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 750—751 页。

③ 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第 510 页。

④ 约瑟夫:《一八九四至一九○○年列强对华外交》,第 310 页。

续借款的“胜利”。3 月英俄谈判中断以后,由英国占领威海卫的问题就提到索尔兹伯里的日程上来了。他在 2 月 25 日还告诉窦纳乐,认为“讨论租借

威海卫的任何建议都是过早的”。①到了 3 月 7 日,他“认为对俄国占领旅顺口不宜加以反对”而决定占领威海卫。“由于同样的理由,他拒绝了鼓动中国的暴力革命以推翻中国亲俄派的建议”。②索尔兹伯里在 3 月 22 日说道: “我完全同意窦纳乐所说的关于俄国占领旅顺口对中国的(舆论?)的影响。不过,这同俄国军团无疑会及时地屯驻在那漫长的中俄边疆的影响比较起来,乃是无关紧要的。因此,暴力革命是不明智的,并且会不符合于我们的对法政策而引起困难”。①

由于威海卫此时因对日赔款尚未付清而在日本占领军手中,更由于它地处登州府而在德国的山东省势力范围之内,所以英政府必须先同日本和德国进行协商后,才好加以占领。3 月 15 日,英驻日公使萨道义(Satow,F.M.) 询问日本政府“是否同意”英国租借威海卫?在经过协商后萨道义认为“日本人愿意让英国占领它”。②看来为了占领威海卫,英国是给与了日本一笔代价的,“这笔代价就是英国同意和支持日本自中国获得关于台湾对岸福建省的不割让声明”。③至于德国,索尔兹伯里于 3 月 26 日电告英驻德大使拉赛尔斯(Lascelles,F.)说:“我们要占领的领土是山东省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并不希望干涉德国在那个地区的利益”。④到 4 月 20 日,两国达成协议:“英国正式宣言,它占威海卫并没有意思欲损害或争论德国在山东省内的权益,或在该省与德国为难。特别清楚地是,英国将不修筑从威海卫及与它同时租借的地区到山东内地的任何铁路联络线”。⑤这就是说,英国为了占领威海卫而承认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索尔兹伯里在 3 月 25 日电告窦纳乐说:“渤海湾上的均势由于总理衙门放弃旅顺口给俄国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必须以你认为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得当日本人一旦撤出威海卫之后对它的优先占有权。条件必须同给予俄国对旅顺口的条件一样。英国舰队正在由香港驶往渤海湾途中。”⑥3 月31 日,窦纳乐到总理衙门提出占领威海卫的要求,“要挟谓十二日(即四月二日——引者)若不定,水师提督带兵到烟台,事且不消。”“千万语不变, 所要者威海卫租地与俄抗衡耳”。①据说,当时李鸿章曾向窦纳乐说:“你跟别人一样是不道德的。”窦氏回答说:“不是。情况是这样的:你已经给与了两个彼此对立的人当中的一个人一条枪。现在你就必须把另一条枪给与其中的另一个人。俄国如果立即放弃旅顺口,我们就撤出威海卫。为了你们的利益,我们不能走得太远去同俄国打仗;但是,给与我们威海卫行将抵消俄

① 伯尔考维茨:《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第 171 页。

② 鲍爵姆金主编,葆和甫等译:《世界外交史》第三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 1950 年版,第 99 页。

① 约瑟夫:《一八九四至一九○○年列强对华外交》,第 294 页。

② 同上书,第 274 页。

③ 《关于大战起源的英国文件》第 1 卷,第 32 件:《索尔兹伯里备忘录》(1898 年 3 月 22 日)。

④ 同上书,第 40 件:《萨道义致索尔兹伯里》(1898 年 3 月 26 日)。

⑤ 约瑟夫:《一八九四至一九○○年列强对华外交》,第 298 页。

⑥ 同上书,第 298 页。

① 《德国外交文件》(一),第 243 页。

国的行动,这是一件仅次于最好事情的好事。”②这种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的强盗逻辑竟使清政府觉得卖国有理,认为英方要求“尚属实情,并非无端图占”。③窦纳乐不允许清政府拖延,如果迟迟不作出决定就等于拒绝,“那时候,这件事情就将不由”清政府“来决定了”。④这就是说,不管你同意或不同意,英军都必须占领威海卫。清政府最后在英国舰队的威胁下屈服,答允照办。

1898 年 5 月 7 日,中国对日赔款全部在伦敦付清。5 月 9 日,“日本军队从威海卫撤退,英国国旗于五月二十四日就在那里升起了”。⑤实际上,英国侵略军为了迅速行动以造成既成事实起见,早在 5 月 2 日就从日本人那里接管了威海卫。⑥7 月 1 日,总理衙门大臣庆亲王奕劻、廖寿恒与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规定:“中国政府将山东省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以为英国在华北得有水师合宜之处,并为多能保护英商在北洋之贸易;租期应按照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所租之地系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里地方。以上所租之地, 专归英国管辖。此外,在格林尼址(今译格林威治——引者)东经 121°40

′之东沿海及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或另设应行防护之法。”①英军占领威海卫,为的是在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最初的打算是,在大不列颠旗帜下的威海卫作为一个海军基地和设防海港方面,必须在竞争中胜过旅顺口和青岛”。②英国海军少将贝思福(Rear-AdmiralCharles Beresford)于 1898 年 10 月去威海卫以后认为,取得该地是“我们在中国海上海军势力的极大收获,用较少的费用就能把它建成为一个最有效的和强有力的海军基地”;刘公岛“有直布罗陀的三分之二那么大”,而且“此刻在中国水域,没有一个地方军舰能够像这里那样紧靠岸边停泊”。③因此,威海卫在计划中是要成为英帝国主义者在华北的一个军事堡垒的。

窦纳乐在强租威海卫的同时,已经谈到还要在中国南部索取地方;他向清政府表示:“威海抵俄,专为北方;若法占南海口岸,我亦须别索一处抵之。”④当 4 月 10 日法国取得租借广州湾的让与权后,窦纳乐于 4 月 24 日就向总理衙门提出五项要求,其中之一就是以扩展香港界址为名来强占我九龙地方。在要求给与对等的让与权的威胁下,清政府既然不能在俄占旅大之后阻止英军进占威海卫,当然更不可能在法租广州湾之后拒绝英方扩大香港界址的罪行。但是,总理衙门却自欺欺人地认为:“展租界址与另占口岸不同, 允议暂租专条,尚可操纵自我”;“且香港英官原允帮助中国整顿税务,亦

② 《英国蓝皮书》中国第一号,1898 年,第 129 件,转引自约瑟夫:《一八九四至一九○○年列强对华外交》,第 296 页。

③ 《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1898 年 3 月 31 日)。

④ 培根:《泽立科伯爵传》,1936 年英文版,第 75 页。

⑤ 《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三二,第 7 页。

⑥ 《英国蓝皮书》,1899 年,第 154 件:《窦纳乐致索尔兹伯里》(1898 年 4 月 16 日),转引自约瑟夫:

《一八九四至一九○○年列强对华外交》,第 299 页。

①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 3 卷,第 113 页。

② 参阅培根:《泽立科伯爵传》,第 77 页。

③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 782 页。

④ 赖特主编:《二十世纪香港、上海及中国其他商埠志》,1908 年英文版,第 773 页。

可趁机议明实力相助”;⑤把这种童稚之见形诸奏章,实在是很滑稽的事情。无奈,李鸿章、许应骙于 1898 年 6 月 9 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在北京同窦纳乐签订了《展招香港界址专条》,完全根据英方粘附地图“展扩英界,作为新租之地”;“以九十九年为限期”,把北九龙半岛连“大鹏湾、深圳湾水面”包括在内,“专归英国管辖”。①1899 年 3 月 19 日,由广东补用道王存善与香港辅政司骆檄在香港签订了《香港英新租界合同》,②把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北九龙半岛广大地区和大小 200 多个岛屿,总面积为

975 平方公里的领土,即所谓的“新界”强租去了,它比起 1841 年强占的香

港本岛和 1860 年强占的南九龙半岛两者的总面积来扩大了 11 倍,水域则比

以前扩大了 50 倍。

根据以上叙述,索尔兹伯里这个老牌“殖民帝国主义”③的首相,运用他“熟视而待机”的战略,在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取得了最大部分的让与权。他抓住德、俄两国掠夺我国领土的时机同他们划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而取得了清政府关于华中广大富庶的长江流域各省的“不割让声明”;又以“补偿” 为借口从清政府那里强占了华北的威海卫和华南的北九龙半岛;真是一举多得,却还在那里口口声声地说自己是“克制”的呢!1898 年 5 月 4 日,即英军强占威海卫后的第三天,索尔兹伯里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会堂作了一次演说。他在演说中把世界上的国家分成两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列强,他称之为“有生命的国家(the livingnations)”;一类是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 如中国等则是“垂死的国家(thedying nations)”。他以浮夸的口吻就所谓的“中国问题”发表了一通议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垂死的国家,有生命的各国正在侵略它,争论在于究竟谁享有“ ‘瓜分中国’的特权( the privilegeof‘Cutting upChina’)”,并且“应该用什么办法”去瓜分。他说:“不要以为发生在中国的时局纠纷在性质上是特殊的,或者类似的事件将不会再出现。”“如果所有这些事件的结果都造成中华帝国的崩溃的话, 那么就会开始一系列的混乱。”“同时我认为,这些混乱可能把我们所不欢迎的扩张机会给与守在中国边境上的那些国家。”但是,“无疑地我们决不让英国在可能发生的任何新安排中处于不利地位”。④索尔兹伯里在这里认为类似于瓜分非洲那样的瓜分中国的事情是会出现的,而机会却可能落到守在中国边境上的北方的俄国和西南的法国,但英国是决不能吃亏的。10 天以后,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Chamberlain,J.)于 5 月 13 日的伯明翰演说中, 就把问题说得很明确了。他认为,现在是事关“中华帝国的整个命运的问题, 我们在中国的利益是这样重大”,“以致于我感到任何政府和国家从来都没有遇到比这更重大的问题需要决定”。“我们必须同俄国在中国打交道”, 而“同恶人打交道却是危险的”。如果俄法在中国获得成功,英国的生存“就将受到本世纪初拿破仑企图阻止英国贸易以来所从未受到过的威胁”。⑤ 看来,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让与权争夺战中,他们之间的斗争也随着中国

⑤ 贝思福:《中国的瓦解》,1899 年英文版,第 79—80 页。

① 《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二日(1898 年 4 月 2 日)。

② 《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三一,第 17 页。

③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 769 页。

④ 同上书,第 864 页。

⑤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785 页。

人民面临的第二次瓜分危机的到来而日趋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