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让与权争夺战的开始

一、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1895 年 4 月)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让与权争夺战的开始,并且是在领土的问题上开始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列强瓜分世界,是按资本、按势力来进行瓜分的,但是,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却从中国瓜分去了台湾、澎湖和辽东这样大面积的土地,按当时日本的资本和势力来说,同欧美列强相比,它是很不相称的。须知,日本在甲午战争以前,它也同中国一样受到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它的势力虽因战胜中国而有所变更,但还不是列强的对手;至于资本,那就更谈不上了。虽说在列强中有一些国家在幕后支持它,但它仍然必须吐出一部分土地来,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的真实背景。

1895 年 4 月 23 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即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一个星期,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在东京同时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关于中日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的声明,俄国驻日公使希特罗福

(Hitravo)在向日本外务省次官林董(Hayashi)的口述声明中说:

“俄国皇帝陛下之政府,查阅日本国向中国所要求之媾和条件,认辽东半岛为日本所有,不特有常危中国首都之虞,且同时朝鲜国之独立,亦为有名无实,对于将来远东永久之和平予以障害。因之,俄国政府,为向日本政府重表诚实友谊,兹劝告日本政府应放弃占有辽东半岛。”①

德、法两国的对日声明大体上都与此相同,只是驻日德使古特施密德

(Gutschmidt)还准备了一份书面备忘录,要求“日本必须屈服,因为向三强作战是没有前途的”;②这样他就使用了“其他两国公使都没有使用的战争这个名词去威胁日本”。③欺软怕硬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既感到自己的武力就是“单与俄国舰队抗战亦无甚把握”,何况三国;又感到清政府可能“乘此机会抛弃媾和条约之批准,竟使《马关条约》为废纸空文”;因此,它确定向三国屈服,但“对于中国则一步不让”④的方针。这样几经周折,日本政府于5 月 5 日宣布放弃辽东半岛之占领,并乘机向清政府又勒索赔款。11 月 16 日,清政府“为酬报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将库平银三千万两⋯⋯交与日本国政府”。“自是日起,三个月以内,日本国军队从该交还地方一律撤回”。总计中日甲午战争后对日赔款 20000 万两,加上威海卫占领费 150 万两,再

加上赎辽费 3000 万两,共达 23150 万两的巨大数字。①

① 陆奥宗光:《蹇蹇录》,见《中日战争》Ⅶ,第 175—176 页。

② 福兰阁:《一八九四至一九一四年列强在东亚》,第 89 页。

③ 约瑟夫:《一八九四至一九○○年列强对华外交》,第 126 页。按古特施密德这句话被看作是在外交上使用了粗暴的语言,其实他是按德国政府的训令而逐字逐句转达给日本政府的;他因没有理解政府训令只是在于指导他怎样说话而不是要他生搬硬套,所以在 1907 年他受到特别调查,被认为是一个无能的外交官。

④ 陆奥宗光:《蹇蹇录》,见《中日战争》Ⅶ,第 178—179 页。按日本在战后“国内海陆军备殆已空虚, 而去年来继续长期间战斗之我军队人员,军需皆疲劳缺乏”(见《中日战争》Ⅶ,第 177—178 页)。因此, 清政府中主战派的意见并非毫无根据,事情并不像李鸿章等人所形容的那样草木皆兵,一筹莫展。

① 按此项赔款,我们即将在本书下面看到,由清政府借款于 1898 年 5 月 7 日,提前在 3 年之内付清,先后

三国干涉还辽从现象上看好像是突然发生的,其实它早有一段酝酿过程,表明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中国领土的斗争中面临着复杂而尖锐的矛盾。清政府此时业已“因战败而威信一落千丈,达到了受人支配的程度,⋯⋯如果日本打算征服中国的话,清政府是完全不能抵抗的。面临着瓜分中国的可能性,列强之间的妒忌和对抗日形尖锐”。②早在青木瓜分方案于 1895 年 4 月 2 日在柏林提出的时候,4 日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Marschall von Bieber-stein, Baron)就认为,日本占有辽东,“把旅顺变成第二直布罗陀,会使日本控制直隶湾,因此事实上降中国地位为日本的保护国;⋯⋯其结果并足以危及欧洲的和平”。③日本“这样高压的要求,将使中国继续生存的问题以及欧洲列强领土取得问题现实化,因此对利益直接有关各方包含着战争之危险,而这个危险是不能估计过低的”。④马沙尔这个看法实质是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共同观点,甚至支持日本的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也“完全同意这种见解”,⑤从而为三国干涉还辽的实现打下了基础。至于法国,除了同意这种见解外,还特别关心日本对澎湖列岛的占领问题; 因为他的对华野心是以越南为据点而企图蚕食我国西南,梦想建立一个所谓的印度支那大帝国。法国外长哈洛托(Hanotaux)认为,对于澎湖列岛,“必须阻止日本在这领土上设防,形成为第二个直布罗陀,为欧洲航行上一个严重和长久的威胁。又必须约束日本不把这些列岛割让给任何国家”。①

在三国干涉还辽中,沙皇俄国是起带头作用的;因为辽东也正是他处心积虑想要占据的地方。在 1895 年 4 月 12 日由那个“被一种夺取远东土地的贪欲迷住了心窍”②的沙皇尼古拉第二(Nichalas Ⅱ)所召集的御前会议上, 自命为唯一熟悉远东地区政治、经济情况的财政大臣维特(Witte,S.Y.)就说:

看来,所有欧洲大国,以及日本都意识到,对中国的瓜分在不久的将来定 会发生,而一旦发生这种瓜分,西伯利亚铁路将大大增加我们的机缘。日本的敌对行动 主要是针对我们的。日本人准备占领南满,这对我们将是一种威胁。⋯⋯日本人在得到中国六亿卢布的赔款后,将在他们占领的地区构筑工事,并把非常尚武好斗的蒙人和满人拉到自己一边,而后就将开始新的战争。在这种事态下,日本天皇过几年将成为中国的皇帝,这不是不可能的事。如果现在我们容许日本人到满洲去,那末,为了保卫我们的属地和西伯利亚铁路便需要几十万军队,并需要大大扩充我们的舰队,因为我们或迟或早不可避免地要和日本人发生冲突。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或是我们现在容忍日本占领南满,而等到西伯利亚铁路完工后再为自己要求补偿;或是现在就决定积极地阻挠这种占领。这两种办法中哪一种对我们较为有利呢?现在就转而采取一种积极的行动方式对我们较为有利。⋯⋯倘若事出意料,日本不听从我们外交上的坚决要求,那就应当命令我国舰队对日本舰队采取敌对行动并且炮轰日本港口。⋯⋯在这时,我们就会起

是在伦敦共折合为“英金 38082887 镑 15 先令 8 便士又 20 分之 13”(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三

联书店 1962 年版,第 313 页)付给日本的。

② 珀塞尔:《义和拳起义背景研究》,第 83 页。

③ 马沙尔:《致驻圣彼得堡代办齐尔绪基电》,见《德国外交文件》(一),第 21 页。

④ 马沙尔:《致驻伦敦大使哈慈菲尔德》,见《德国外交文件》(一),第 21 页。

⑤ 哈慈菲尔德:《致德外部》(1895 年 4 月 4 日),见《德国外交文件》(一),第 22 页。

① 拉度林:《致德外部》(1895 年 5 月 8 日),见《德国外交文件》(一),第 45 页。

② 亚尔莫林斯基编,傅正译:《维特伯爵回忆录》,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64 页。

到中国的拯救者的作用,中国也会认清我们帮助的价值,然后便会同意通过和平途 径修改我们的边界。日本人对中国的胜利还不足以证明前者的力量。实际上,据悉日本的作战部队不超过七万人,并且分散在朝鲜、满洲和南方。”①

在这种情况下,“以俄国为首的这个反动的欧洲,曾因中国败于年轻的

日本而感到不安,它曾经联合起来,从日本手中抢走最好的胜利果实”。② 此事“就表面来看,好像是三个有骑士气概的西方列强曾经很有礼貌地

保护了中国;可是,就其实际上有如糟踏女人的行为来说,这三个进行干涉的强国在它们的动机上决不是具有骑士品质的”。③但是,在李鸿章看来却自以为具有先见之明并借此而在自己脸上涂脂抹粉;他说:在议定《马关条约》之日,“臣曾告知日本使臣伊藤等,将来欧西必出而干预,该使悍然不顾。及定约后,俄、法、德三国果有违言,当经总理衙门王大臣,相机力劝三国驻京使臣,出为挽回。臣在津时,亦叠次商电各使,冀收转圜之效,三国方允此事”。④还辽一事经李鸿章这么一说,好像是他本人“电商各使”的结果; 其实就其前因后果而论,与李鸿章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历来卖国奴才们恬不知耻的丑表功,多属此类。由于“此次争回要地,非寻常交涉可比”,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欣等奏明清帝,赏给俄国使臣喀希呢(Cassini,A.P.)、法国使臣施阿兰(Gérard)、德国使臣绅珂(Schenk)等三人宝星;更由于“此举倡议自俄”,所以喀西呢的宝星还高一级,“略为区别”,“特示优异”。①这样就达到了维特要以“中国的拯救者”自居的目的,使他的口蜜腹剑式的对华外交可以得逞;表面看来,沙皇俄国的“对华政策似乎始终是敦睦中国,争取它的特殊好感”;其实,沙俄的目的在于“放长线钓大鱼”。②

我们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这段历史的酝酿和出笼的过程可知,它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让与权争夺战的开始;此后三个国家都以“中国的拯救者”作为借口,纷纷向清政府索取让与权,让与权争夺战也就立即激化起来,国无宁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