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酝酿中的第三次瓜分危机的严重性

在酝酿中的第三次瓜分危机中,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目的在于准备即将来临的正式瓜分。为着这个目标,他们的侵略活动,根据上述事实, 基本上有三个方面:一是已经在华占有军港和在清政府手中取得势力范围的列强,他们此时都在强化“铁路征服政策”,并从事于铁路范围的协定来谋求一个彼此承认的、明确的势力范围,以解决正式瓜分时他们相互之间的领土野心的矛盾。二是尚未在华占有军港和取得势力范围的列强则要求同样占有军港和取得势力范围。在这一点做不到时,他们就援用早已取得的最惠国条款来同别的列强作斗争,以准备万一,要求“利益均沾”。这就是美国的“门户开放”通牒的由来。三是所有在华派出过传教士的列强,都在强化“教会政治”,以便在正式瓜分后建立起相应的“基督教殖民制度”。

以上三个方面,除了建筑铁路和授予外国传教士官衔必需同清政府打交道以外,大多是列强之间为掠夺中国而进行的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就清政府而论,表面上看来,比起 1897 年底到 1898 年纷至沓来的侵占军港和强迫发表不割让声明来说,形势似乎稍微缓和了一些,局面也似乎比较平静。不过,这只不过是“暴风雨快要来到之前的平静”③罢了。因为,潜伏在这个表面较为平静形势下面的是中国的正式瓜分和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因此,我们认为,第二次瓜分危机诚然是严重的,但是,酝酿中的第三次瓜分危机比起它来却更加严重。

首先,就国际形势来看,这时已经是 19 世纪最后的年代了,世界史上最

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从 70 年代起已经步入了它的最后的也是最高的阶段。“到了一九○○年,整个非洲在欧洲列强中间已被测绘、探究、估价和瓜分了;⋯⋯列强在这场争夺中丝毫不注意到土著的福利”。④当时“世界上所有未被占据的地方,除了中国以外,都被欧洲和北美的列强占据了”。① 因此,他们都像虎狼一般地成群结队地集中到中国来,掠夺这块尚未被正式占据的地方。我们知道,在非洲的瓜分中,主要限于欧洲的列强;而在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则除此而外,还加上了美国、俄国和日本。中国人民所承受的瓜分压力比起世界上其他被瓜分地区的人民来说要沉重得多。特别在当时,“在十九世纪结尾的几年中,正如读者细查那时期流行的文献可以得到证实的那样,人们认为全世界将落到欧洲的统治之下乃是一件自然而不可避免的事情。欧洲人以一种佯为不愿而故发善心之态度,准备承担吉卜林所谓的白种人的负担——就是说,白种人是地球的主宰。⋯⋯他们竟真的相信东亚的巨大人口可以永远从属于这样的一个欧洲”。②在全世界所有的帝国主义列强看来,中国业已注定要被瓜分,是在劫难逃的了。中国大地已经成为世界风暴的中心,中国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事务中头等重大的问题,举世注目之所在。

其次,就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来看,这时中国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他们的金融资本的附庸。根据一项统计,清政府的外债从 1864—1894 年为

③ 威罗贝:《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第 46 页。

④ 福森科:《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第 154、163 页。着重点系原书所有。

① 施达格:《中国与西方:义和拳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第 62 页。

② 韦尔斯:《世界史纲》,第 984 页。

4000 万两,从 1895—1899 年则高达 37000 万两;而清政府每年的收入则只

有 7500—8000 万两。③这样债台高筑,整个清政府一年的收入只够支付借款的利息,他的经济命脉已经完全掌握在帝国主义金融资本家的手中。列强在铁路让与权的争夺战中,从清政府那里掠夺到手的铁路长度到 1898 年 11 月

的统计数字为:属于英国的有 2800 英里,属于俄国的有 1530 英里,属于德

国的有 720 英里,属于比利时(其中 80%系法国资本)的有 650 英里,属于

法国的有 420 英里,属于美国的有 300 英里。①铁路所到之处,即列强势力所及之区,上述英德协定和英俄协定就是根据铁路范围来划分他们的势力范围的。美国掠夺的粤汉路大部分在英国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之内,上述英美协定即是英国要分享美国所取得的铁路让与权。总之,这个时期中列强之间许多根本不通过清政府的关于中国的协定或通牒,都是有关瓜分中国事务的蓝图;他们是企图采用协商的方式来解决正式瓜分中国的矛盾的。等到他们的矛盾基本上解决之日,也就是中国面临着正式瓜分之时。

其三,就帝国主义教会侵略来看,这时他们的势力已经如日中天:不仅差会、修会林立,人数众多,并且还通过历年制造的无数教案和官衔的取得, 他们的活动早已远远地超出了所谓文化侵略的范围。“到十九世纪末,在华天主教各修会的传教士共约八百人,教徒从一八六○年四十万人发展到大约七十万人”。②在基督教方面,“到一八六○年,基督教传教士从一八四四年的三十一人增加到一百余人,教徒从六人增到约二千人。到十九世纪末,传教士增至约一千五百人,教徒增至约八万人”。③在东正教方面,缺乏具体数字,到 19 世纪末,其“传教区域也扩大到东北、西北、蒙古等地。一九○五年,在蒙古和西北地区注册的教徒达三万七千余人”。①天主教在华男、女修会,到 19 世纪末,约有耶稣会(the Roman Catholic Society of Jesus)、巴黎外方传教会(Mis-sions Etrangères de Paris)、方济各圣母传教会

(FranciscainesMissionuaires de Marie)等 13 个;②新教“在华差会,共有四十余个”。③实际上,这些数字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有时根据不同, 差别极大。比如说上述新教在华传教士在 19 世纪末为 1500 人,但根据美国

驻华公使田贝在 1898 年的估计,单是美国一国在华的传教士就“达一千五百人”。④新教在华差会,从 1807 年的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开始,到 1830 年的美国公理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Missions)、1847 年的德国礼贤会(RhenishMission)、1866 年的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到 1899 年的美国复初会(Re-formed Church

③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第 806 页。

① 韦尔斯:《世界史纲》,第 988 页。按吉卜林(RudyardKipling)这首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作辩护的并在帝国主义者中传诵一时的著名诗篇,所谓《白种人的负担》(TheWhiteMan’sBurden )就是在 1899 年写成的。

② 参阅罗德津斯基:《中国史》第一卷,第 350 页。据本书附录五《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清政府岁入岁出一览表》中所载,这时清政府每年收入约为 88979000 两。

③ 参阅同上书,第 355 页。

①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第 108 页。

② 同上书,第 117 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稿》第 3 册,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346 页。

④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第 100 页。

in U.S.A.)为止,总共就达 70 个之多,而不只 40 余个。⑤我们不论依据何项统计,反正数字都是不小的。这些“传教之士,察我形胜,测我盈虚,言财政详于度支之司,谈物产精于商局之册,论内政或较深于朝报,陈民隐或更切于奏章;举以相质,动形窘屈”。他们“各连枝党,发作待时”。真是“教堂遍地,无刻不可起衅”⑥的一幕险局了。

其四,就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军事力量来看,他们的炮舰可以在中国沿海或内河航行和停泊,也是随时到处,无刻不可起衅的。①“在远东进行竞争的各列强,其实力对比如下:英国有一级军舰八十艘,军舰的总数五百八十一艘;法国——一级军舰五十艘,总数——四百零三艘;俄国——一级军舰四十艘,总数二百八十六艘;德国——一级军舰二十八艘,总数——二百十六艘;日本很快将赶上德国水平,并将比德国更加强大,因为日本靠近军事活动的场所。美国能参加军事活动的一级军舰估计有十八艘,军舰的总数将达到八十一艘”。至于欧洲列强各国的军事力量则为:“德军和平时期有五十六万二千三百五十二人,战时有三百万人;⋯⋯法军和平时期有六十一万五千四百十三人,战时有二百万人;俄军和平时期有七十五万九百四十四人,战时有二百五十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三人”。②除日本不计外,总计列强在远东有一级军舰二百十六艘,军舰总数为一千五百六十七艘,势力之强大,可以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任何一个时期所不曾有过的。真是远东地区,列强炮舰云集,中国这个世界风暴的中心,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不过,这样庞大的军事力量,列强把它集中起来与其说是准备同清军交战,毋宁说是预备着一旦不可能用协商方式解决正式瓜分中国的矛盾时而采取的最后军事手段,还更恰当一些。这是因为,一方面列强之间,特别是英、俄之间“互相威胁”,经常“处于战争的边缘上”;③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清政府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它的军事力量是不堪一击的,我们在下面就来谈一下这个问题。其五,就清政府方面来看,他的军队毫无保家卫国的能力,乃是甲午中

日战争以来列强的一致结论,并为他们在第二次瓜分危机中任意掠夺沿海军港而不受抵抗的事实所一再证实。当 1895 年 4 月 17 日《马关条约》签订之

前,赫德在 4 月 7 日曾就清军兵败如山倒的形势致其属员杜德维(Drew,E.B.)的信中说:“休战由今天起两星期后届满,如果我们在那时不吞下日本的药丸,军事行动将在第二天重新开始,那就意味着日本人会来到北京,而皇帝, 也许连同朝代,在 5 月底就会不知去向了。”④清军何以会沦落到如此境地呢?据在战争中曾以观察员身份在清军中考察过的加利勤(Prince Galitzin)

⑤ 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稿》,第 345 页。

⑥ 格里斯沃德:《美国远东政策》,1938 年英文版,第 61 页。

① 参阅中华续行委办会编制:《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14 年)。

② 《光绪朝东华录》(四),第 4018—4020 页。

③ 比如说,在 1897 年 10 月 30 日爆发的“武昌事件”,就是德国炮舰高莫兰号(Cormoran)司令与几位军

官在登陆时肇事,“被中国群众投掷石头”(《德国外交文件》第(一)卷,第 146 页)。德使海靖要求湖广总督“张之洞自己即刻到‘高莫兰号’亲自对此一船只的司令道歉。此一要求立即由张之洞履行。

此外,武昌炮台还对德旗行特别的敬礼”(《红档史料》,第 99 页)。尽管如此,时人认为,如果隔一天

以后没有 11 月 1 日爆发的山东巨野教案,那么“武昌事件”即可能成为德军强占胶州湾的借口。

④ 卡内基:《美国精神与帝国主义》(1899 年 1 月),转引自福森科:《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第 122 页。

说:“日军装备好、指挥好是真的;但华军却由于吸食鸦片之故,使士气如此低落,以致无论什么军队都不能抵抗,这也是真的。”①英领事胡力穑(Consul Hurst)于 1895 年在其《致王家鸦片调查委员会书》中也说:“只要中国依然还是一个吸食鸦片者的国家,那就一点理由也没有要去担心她会变成什么重要的军事强国,因为鸦片烟瘾伤害了这个国家的元气和精力。”②因此,在帝国主义列强中,“甲午战争以后普遍流行的信条就是,只要有现代化的军队一万人,就能够随心所欲地横行整个中华帝国”。③他们认为:“少量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武装齐备,他们就可能在全中国横行,长驱直入,而不会遭到任何有效的抵抗。”④这个信条在侵略军后来强占我国沿海港湾时业已得到证实;他们更有理由认为,在行将来到的正式瓜分中国之际,他们也是不会遭到任何抵抗的,这样的瓜分又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就 19 世纪结束年份的国际形势、金融资本的侵入、教会的侵略、列强重兵压境和清政府军事力量之不堪一击等五个方面来看,我们认为,酝酿中的第三次瓜分危机比起 1897 年底至 1898 年的第二次瓜分危机来是更加严重的。第三次瓜分危机不出现则已,一经出现就没救了;它是正式的瓜分。不仅满清王朝行将寿终正寝,并且中华大地、神州古国也就立即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了。殷鉴不远,近在眼前的是越南和朝鲜的命运,稍远的则是非洲大陆的瓜分,至于印度、波兰和奥斯曼帝国的事就更不用提了,因为这个时代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大规模地瓜分掠夺全世界领土的时代啊!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在第三次瓜分危机来到之前对列强的瓜分狂潮作出有力的和有效的抵抗。正式的瓜分业已迫在眉睫,时间已经不容许人们高谈阔论, 坐而论道了!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里,谁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呢?举目一望,苍茫大地,又到底是谁主浮沉呢?

事实甚于雄辩,他们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所及时掀起的、轰轰烈烈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瓜分爱国运动!

① 约瑟夫:《一八九四至一九○○年列强对华外交》,第 417 页。

②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 3 卷,第 50 页。

③ 转引自比钦:《鸦片战争》,1975 年英文版,第 258 页。

④ 转引自比钦:《鸦片战争》,1975 年英文版,第 25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