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台湾省军民的抗日战争(1895 年 6 月—1898 年)

在中国近代史上,台湾军民是以富于爱国主义精神著称于世的。在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中,他们对英、法侵略者都曾加以迎头痛击,取得过台湾保卫战的胜利;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台湾军民英勇的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史上尤其占有光荣的一页。

台湾人民是不承认卖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1895 年 6

月 2 日,“李鸿章子经方为交割事偕日兵船至,至鸡笼,知台湾有备,不敢登陆,指授台湾而回”。①3 日,日军占基隆,4 日,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厦门, 7 日,日军占台北。爱国诗人丘逢甲统义勇营与日军战,败后内渡。于时, 镇守台南帮办军务之原黑旗军统帅刘永福决定留台抗日;他说:

“倭寇要盟,全台竟割,⋯⋯我台民发指眥,誓与土地共存亡,抗不奉诏。⋯⋯自问年将六十,万死不辞,⋯⋯愿合众志成城,制挺胜敌。⋯⋯本帮办亦犹人也,⋯⋯任

② 阎崇年、田珏,韩恒煜编著:《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 5 卷,北京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675 页。

③ 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 2 卷,三联书店 1956 年版,第 609 页。

①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 3 卷,第 55 页。按马士在这里大大地缩小了牺牲的人数。据英、美领事“查办”结果,“古田爱国志士被拘捕受审的二百余人,因拒捕而自杀的十人,被捕后因拒审而自杀者若干人,被审判后屠杀者五十余人。九月十七日杀七人,十月二十一日杀十四人(以上在古田),十一月七日杀五人(在福州)。其他皆被处以流徙枷杖酷刑。一八九七年三月又杀二十余人。这就是最优秀的中国儿女用自己鲜血来灌溉革命花朵的英雄事绩,也是美、英两国侵略者 对中国人民的滔天血债”(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 2 卷,第 611 页)。

② 福森科:《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第 96 页。

③ 诺尔斯:《英国海外帝国经济史》第 1 卷,第 126 页。

④ 施达格:《中国与西方:义和拳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第 51 页。

①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丛刊本(六),第 334 页。按鸡笼即基隆。

劳任怨,无诈无虞。短愿人攻,将弁不妨面告;事如未洽,绅民急宜指陈。⋯⋯同心戮力,自可转危为安。”②

这样,副将杨紫云所部新楚军,吴彭年、王德标、杨泗洪与刘成良等所

部黑旗军七星队就同台湾义军领袖徐骧、吴汤兴、姜绍祖、李邦华、黄荣邦、林义成、简精华等人合作,展开了共同保卫台湾的抗日战争。他们都不怕牺牲、勇敢善战,身先士卒去同敌人拼搏。在机智顽强的居民的协助下,他们在 1885 年 6 月—7 月进行了新竹保卫战,在 8 月 22 日进行了大甲溪的阻击战,28 日进行了彰化八卦山的肉搏战等等。9 月 4 日,他们从敌军手中夺回了云林,次日,苗栗也宣告光复,23 日又反攻彰化。10 月 11 日,敌军进犯嘉义,被诱入地雷道,700 余敌兵被炸死,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宫即所谓之能久亲王者受重伤,旋毙命。10 月 19 日,刘永福在粮饷无着、弹尽援绝的情况下内渡,21 日台南沦陷。坚持了将近半年之久的台湾军民的抗日战争使敌人每得一地,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歼灭其最精锐部队近卫师团将近半数;因此,敌军的所谓胜利乃是一种“比鲁斯式的胜利”。①台湾军民这种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深深地鼓舞了大陆的中国人民;人们认为:“平壤有若是战焉,高丽盖可不失;鸭绿江有若是战焉,辽东亦可不失,而何有割辽、割台之事也哉!”②美国《教务杂志》也承认:“中国大陆上的目光都集中在台湾事件上”。③在大陆,“广泛流传着这样的号召——以台湾为榜样,发动反抗外国压迫的全民起义。当时有一张揭帖这样说:‘驱逐洋鬼子,刘永福正在台湾驱逐洋鬼子,我们在这里同样能驱逐洋鬼子,洋鬼子滚蛋!’”④“难道还用说明,台湾的事情便是中国的事情”;⑤可见台湾军民的抗日战争与大陆人民的反洋教运动是密切联系着的。

尤其可贵的是,刘永福虽内渡,而台湾人民却并没有屈服;他们继续展开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统治的英勇斗争,人数众多、遍及全台,历时约 5 年之

久。如 1895 年 12 月 31 日的由台北陈秋菊与新竹胡嘉猷等率领 3000 人乘夜会攻台北府,1896 年 1 月的宜兰人民围攻日本屯军,7 月的陈发义军攻取云林等等。于时,“台北简大狮、台南林小猫、中路柯铁虎,不约而同,各建旗鼓,谓之‘三猛’”;⑥其中尤以柯铁虎所领导的大坪顶(在云林东南山区) 居民的抗日斗争坚持最久,创敌亦最多。他们在 1896 年 6 月 18 日歼灭了进攻大坪的日军,1897 年 1 月又将“入穴捣巢”的敌军坑杀;大坪后来虽为日援军所占,然亦不能久守,在 1897 年 12 月 8 日的一场大战中被柯铁虎光复, “山顶飘扬黄龙旗,旗署清光绪二十四年月日云云”。①据说:

② 林乐知、蔡尔康:《中东战纪本末》,见《中日战争》(一),第 204—205 页。

① 按“比鲁斯式的胜利”(Pyrrhicvictory)指代价昂贵、付出了极大牺牲而得到的胜利。古希腊伊皮鲁斯

(Epirus)国王比鲁斯(Pyrrhus)在纪元前 280 年在赫克利亚,279 年在奥斯库卢姆击败了罗马人,他在奥斯库卢姆战后说:“再来一次这样的胜利,我们就完蛋了。”

②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六),第 332 页。

③ 《教务杂志》(Chinese Recorder)1895 年 11 月,第 503 页,转引自福森科著:《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三联书店 1958 年版,第 91 页。

④ 同上书,同页。

⑤ 同上书,同页,引《北华捷报》,1895 年 8 月 23 日。

⑥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六),第 354 页。

①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六),第 364 页。

“当丙申(1896 年)、丁酉(1897 年)之交,萑苻伏莽、斩木揭竿而起者处处皆是,日军到辄散,去辄聚,剿杀则不惧,招诱则不信,治之无术,日本政府遂有退还台湾之意。清廷方拮据筹偿辽东,无力更赎台湾。台湾富绅林维源⋯⋯许捐资四百万,按诸全台富室又可得数百万,清廷费帑不过千余万,由英总领事居间。总理各国衙门闻于朝,清廷询于两广总督李鸿章,鸿章谓得之不能守,形势紧要不比辽东,议不可,罢。”

为了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日本侵略者还继续在 1901 年搞“大扫除”,

在 1906 年搞“大讨伐”;但是,台湾人民可与日月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是侵略者所“扫除”不尽、“讨伐”不了的。

② 同上书,第 36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