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日甲午战争为什么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起点

为什么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会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起点呢?这是由于国际上西方列强掠夺领土、争夺海外帝国的形势愈演愈烈,清政府腐败无能、不足以起衰振弱和《马关条约》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敞开了大门的缘故。

中国地大物博,民殷物阜,早已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预谋侵占的土地。他们成算在胸,急不可待。19 世纪 70 年代,英国在香港的喉舌《孖新闻》就曾提出这个尖锐的问题,即“中国在什么时候才受外国统治呢?这好像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而不可避免的结果只是时间问题”。①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法国殖民主义者安邺也要在中国边疆占领一块地盘,以便在预计到的瓜分中国时作为侵略的据点。由于中国人民在边疆危机中的英勇奋战,才使得他们不敢贸然蠢动。不过到了这时,已经是从 1871 年就开始的这个世界史上所谓的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时代的最后几年了,列强在非洲、亚洲和海洋岛屿的侵占基本上已成定局,接近尾声,“世界上所有未被占据的地方,除了中国以外,都被欧洲和北美的列强占据了。在这个基础上已经发生了某些冲突和势力变动,这预示着最近的将来会有更可怕的爆发。因为大家都得急急忙忙地干:凡是没有及时得到一份的国家,就可能永远得不到它的一份,永远不能参加下一世纪(即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即对全世界进行大规模的剥削。所以近来全欧洲和美国都充满了扩张殖民地、实行‘帝国主义’ 的狂热,而‘帝国主义’就是十九世纪末最显著的特点”。②因此,中国就成为他们所欲得的一块肥肉。正好在这时,日本军国主义者抱着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狼子野心而主动地作为西方列强的马前卒登场了,自然深受他们的欢迎。1894 年 7 月 16 日,在中日战争行将爆发之际,《英日通商航海条约》在伦敦签字了,英方外交大臣金伯利(J.W. Kimberley)在祝词中说道:“此约之性质,对日本来说,远胜于打败清帝国之大军。”①战争过程中,英国宣称所谓中立,而“英国的中立事实上是对日本怀有德意的”。②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一些西方列强的鼓舞和支持下,抱着“行险以侥幸”的冒险心理,向我国发动侵略战争。一旦胜利,便可大肆掠夺我国,使自己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跃进成为一个“新起的帝国主义强国”;③万一失败,则有中法战争的前例可援,可以“不胜而胜”。因此,中日甲午战争,从国际形势的大局来看, 可以说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迫切要求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的失败彻底地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此以后它是再也没有机会、也毫无能力来振兴中华了。在战争过程中,中国“不能从美国方面得到任何帮助,又为英国所背弃”;但是,主持清政府军国大计的李鸿章不把国家民族的安危置于自力更生、背水为战的基础上,却一味仰人鼻息,“依

① 转引自伯尔考维茨著,江载华、陈衍合译:《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111 页。

② 德里奥:《十九世纪末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转引自《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第 806 页。

① 《日本外交文书》第 27 卷。转引自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1974 年日文版,第 174 页。

② 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第 424 页。

③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第 816 页。

然一厢情愿地认定总会从西方得到一些帮助”。④这样无知地昧于世界形势的大局,而平时却以深明所谓“洋务”号称于世的李鸿章,真是“其愚不可及也。”当时的情况是:

“倭人盛兵渡朝鲜,而我乃始请英使调停,复倚俄使劝阻,其间复要英舰以制倭, 又虞英俄之互忌,终且依英俄合力以言和;而于专主英俄以外更告法、告德、告美以求息肩,转以兵备为大忌。而倭使之驻朝者,亦时示我以可和之情,摇我耳目。我乃一误再误,游移前却,入其彀中而不之觉也。我方以口舌文告,日劳精弊神于英、俄、德、法、美五国之交,垂五十日,迄无要领。倭人正乐蹈是隙以渡兵朝鲜,争我先着。虽以牙山之求援,(袁)世凯之告急;而(李)鸿章答之:辄日‘坚贞勿怯’也,曰‘静守勿动’也,曰‘已付各国公论’也,曰‘英法见已出场’也。虽奉严旨备战,而固持和局,直于言款之外无所措置。各国固知我以言款始,必以求款终,而知我兵之不足战也”。

引文中所谓“英、俄、德、法、美五国”正是当时在世界上到处掠夺他人领土的五个帝国主义强国,他们都乐意、有的还支持日本侵略我国,而李鸿章却浪费时间去乞求他们来保护中国不受侵犯,真是与虎谋皮,南辕北辙, 不败何待?由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引起的“对日战争及其损失惨重的结局, 使中国陷于束手待毙的境地。在战争时期,他不是竭尽全力去打败敌人,而是竭尽全力去乞求外国列强的干涉,他的统治者们期望列强的干涉会把他自己从积弱的结果中拯救出来,而没有必要作出任何认真的努力去转弱为强。拯救中国免于侵略、保全中国免于瓜分乃是外国列强的义务,而在任何方面都不是中国的责任;在一切有经验的观察家们看来,瓜分显然是迫在眉睫并且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里所谓的经验是属于西方式的经验而不是东方式的经验”。②

如果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业已“屈服”于列强的清政府在出卖国家权益时尚可同他们讨论协商的话,那么在甲午战争后他就只有服从,屈辱备至, 他已经“受制于人”了。他已经堕落成为“外国帝国主义的收税吏”;①“总理衙门像个大拍卖场”,②“简直变成了交易所、公证所”。③他“正如一个大家庭中的那个灰姑娘一样,必须接受其中任何一个成员的任何要求,只有在对另一个十分强大的成员或整个集团的嫉妒让步的时候,要求者有时才未能成功——不过这通常也只是暂时的”。1895 年 4 月 17 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的中日《马关条约》就是在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两次哀的美敦书、云无可商”⑤的压力下,在反映列强意见的英籍海关总税务司赫德

④ 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第 424 页。

①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Ⅰ,第 72—78 页。

②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 3 卷,第 57—58 页。

①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74 页。

②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 286 页。

③ 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 年版,第 163 页。

④ 约瑟夫:《一八九四至一九○○年列强对华外交》,第 413—414 页。按“灰姑娘”(Cinderella)是民间故事中的一个受虐待的孤女。这个故事广泛流传于欧洲,被收入到沙尔·贝洛尔和格林兄弟所编故事中; 但最早记载却见于 9 世纪时我国段成式所撰《酉阳杂俎》中。

⑤ 《覆津海关盛道》,见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 20 卷,第 39 页。按“哀的美敦书”系 Ultimatum

一词之音译,意为最后通牒。

和德籍天津关税务司德璀琳等人以列强不拟干涉,“各国公会恐无望”,“拟请哀的美敦期前签约”⑥的敦促下,由清政府的全权代表李鸿章在“万难久待”

⑦的条件下画押签订的。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共计十一款,其中主要内容有以

下三点:1.中国割让奉天省南边地方(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地与日本。

  1. 中国把库平银 20000 万两交与日本,作赔偿军费。

  2. 日本臣民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并新开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商埠。

就上述三项主要内容来看,割地之大,赔款之多,都是极为惊人的;而可在中国开设工厂一点,则是正式承认外国资本可以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合法权利,是过去历次中外之间的不平等条约所没有的新东西,表明了“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①就当时情况说,日本资金本来就短少,还不曾感到有在国外开设工厂的必要;他之所以在条约中坚持这点乃是“别有用意”的,即是为了“对英国进行国际贿赂”。②至于第二点,20000 万两的大量赔款,对于一个年收入为 88979000 两③的清政府来说, 是根本无力负担的,势必举借外债。日本通过这一条,既可满足帝国主义列强向清政府贷款的要求,又可利用这笔资金来促成他自己的现代化。我们知道,贷款给他国政府乃是金融资本作为借贷资本输出的一种主要形式,“贷款是银行追求最力的最有利益的事情”。④日本拿去清政府这笔贷款,就“保证了维持(日本)帝国军备和奠定近代工业的资金”;有了这样一大笔资金, “日本得以采用金本位制,日本资本主义就能够把以国际市场为前提的贸易立国和工业立国加到新的目标中去”。⑤

以上我们论述了中日甲午战争何以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开始;而第一次瓜分危机也就立即在战争过程中和战后出现了。

⑥ 《天津德税务司来电》,见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 20 卷,第 39 页。

⑦ 《寄译署》,见同上书,第 40 页。按“译署”即总理衙门。

⑧ 参阅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614—617 页。

①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第 782 页。着重点系原书所有。

②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第 190 页。

③ 参阅费维愷:《一八七○至一九一一年前后之中国经济》(密西根中国研究集刊第五号),1969 年英文版,第 61 页;又本书附录五:《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清政府岁入岁出一览表》。

④ 季南:《一八八○至一八八五年间英国对华的外交》,1939 年英文版,第 270 页。

⑤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第 1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