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东三省(1900 年 7—10 月)E

历史研究表明在长达 500 多年的历史中,所有的沙皇都奉行一种扩张俄国土地的侵略政策。就同中国相邻的各国来说,沙皇俄国和清帝国的边界是最长的,约计 7000 多公里。在中国近代史上,沙俄一向是以强占我国大量领土来作为它侵略我国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的。1858 年,沙俄曾趁英、法侵华联军进攻天津,威胁北京之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 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 6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作中俄共管。1860 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约 4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强行划归俄国。除此以外,它还通过

《中俄北京条约》和 1864 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强占了我国西北部

约 44 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如今,在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沙俄认为它强占中国领土的时机又来到了。财政大臣维特说,当拳民事变的消息传到俄京圣彼得堡的那天,“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A.N.Kuropatkin)到财政部办公室来见我。他喜形于色”。他说:“我很高兴。这将给我们一个占据满洲的借口”。“我们将把满洲变成第二个布哈拉”。③这帮俄国侵略者显然是高兴得太早了。义和团运动诚然是为他们的侵占东北提供了借口,但是也为他们自掘坟墓的日俄战争创造了前提;因为义和团运动所造成的中国瓜分危机缓解的形势已经大大地不同于 19 世纪50 年代和 60 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局面了。

沙俄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全面爆发以后,立即加紧进行了侵占我国东北的战争准备,到 7 月 14 日天津失守前后,就发动了侵略战争。先是,在 6 月

17 日联军攻占大沽口以后,6 月 23 日沙皇尼古拉第二就宣布在阿穆尔军管区进行动员,全区进入战争状态,接着又在毗邻我国北部和西北的西伯利亚、土耳克斯坦等军管区以及欧洲部分的一些地区进行战争动员。7 月 6 日,沙皇宣布自任俄军总司令,以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为参谋总长。不久,他们把所有远东部队和从欧洲调来的部队编成了四个作战军团:即集结于旅大、海参崴的西伯利亚第一军团,作战部队约 34300 余人,集结于伯力的西伯利亚

第二军团,作战部队约 36200 余人,集结于赤塔、尼布楚的西伯利亚第三军

团,作战部队约 31300 余人,以及集结于海参崴、双城子的登陆军团,作战

部队约 33700 余人。“以上共有作战部队约十三万五千余人,火炮三百二十八门。此外,各要塞和军区尚有留守部队四万余人”。④当时,在我国方面, 清军在东三省“共有防、练军一百一十七营三哨”,“总数可达五万八千余人”;此外,尚有八旗兵“四万四千余名”。①比起沙俄侵略军来,我军数量较少,武器又差,但有爱国的义和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协助,展开了英勇的保卫祖国的浴血奋战。

1900 年 7 月 14 日天津沦陷之日,也就是沙俄军分路准备向我国东北发

动侵略战争之时。就在 14 日那天,即“六月十八黑龙江城(瑷珲——引者)

③ 朴迪南姆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见《义和团》(二),第 372 页。

④ 傅勒铭:《北京围困记》,第 242 页。

① 《维特伯爵回忆录》,第 83 页。按布哈拉(Bokhara)原为中亚三大汗国之一,19 世纪后半期被沙俄并吞。

开仗,实由郭米萨尔先发难端。在彼业已开枪,在我势难措手”。②这样东北的反侵略战争在沙俄的挑衅和进攻下开始了,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黑龙江省的瑷珲及其直属的江东六十四屯。根据 1858 年 5 月中俄《瑷珲城和约》规定: 江东六十四屯,即“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③这个“瑷珲对岸江左居住旗屯六十四屯(系咸丰四年,俄人占据以前旧有。咸丰八年订约,载定俄人不得侵犯之屯),面积南北一百五十里许,东西八十里许,计旗丁二千一百五十四户。土地膏腴, 人民勤农为务,年产诸粮,富甲全省。家舍居舍广大,宅院整洁,蓄粮盈仓, 豢牲皆群”,①早已成为沙俄垂涎已久的肥沃之区。在江东六十四屯的对岸是瑷珲城,北岸精奇里河(结雅河)入黑龙江处是早已被俄人占据的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与海兰泡隔江相望的是黑河(今爱辉县)。1900 年 7 月 17 日到 21 日(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廿一日至廿五日)的 5 天中,沙俄驻海兰泡的军事当局格里布斯基中将在这里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的惨案。

  1. 月 15 日,俄军企图从海兰泡偷渡至黑河,被清军击退。16 日,俄军大肆搜捕拥有 3 万多人口的海兰泡,其中的中国侨民占有半数以上。17 日上午, 俄军把抓到的 3000 多中国居民赶到黑龙江边,“各持刀斧,东砍西劈,断尸粉骨,音震酸鼻。伤重者毙岸,伤轻者死江,未受伤者皆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满江岸。有随浪力拥过者八十余名,赤身露体,昏迷不能作语”。② 此后同样的屠杀,还在那里进行了三次,一共四批中国侨民都被斩尽杀绝。“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黑龙江畔。不分男女老幼惨遭屠戮的尸体,像木筏一样漂浮在黑龙江的浊流之中。滚滚的黑龙江吞噬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的人类的最大悲剧。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屠杀!最大的悲剧!最大的罪行!”③“几千个和平居民被消灭了。要知道,一些人说是三千人,而另外一些人告诉我,差不多有一万人被消灭了”。①与此同时,拥有中国居民“人数为三万五千人”

②的江东六十四屯也惨遭俄军马队的焚掠屠杀,残酷情况比起海兰泡来有过之

而无不及:“黄童离家长号,白叟恋产叫哭,扶老携幼,逃奔瑷珲对过。长江阻梗,绕越不能,露守江滩,群号惨人”。③“各屯旗户悉被俄人驱逐入江, 残其生命七千余人,据其财产三百余万”。④从 7 月 15 日至 21 日期间,“外结雅(即江东六十四屯——引者)所有的满洲人的屯子已全部被消灭掉”。沙俄匪帮掳掠了“许多收割机、捆草机、耕犁和打谷机。满洲人的居民已经

② 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二册,第 280 页。

③ 同上书,第 281 页。

① 《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第 898 页。

②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 85—86 页。

③ 徐希谦:《瑷珲县志》卷八《武事志》,见姚秀芝、卫香鹏辑:《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惨案资料》, 载《近代史资料》1981 年第 1 期,第 109 页。

① 徐希谦:《瑷珲县志》卷八《武事志》,见姚秀芝、卫香鹏辑:《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惨案资料》, 载《近代史资料》1981 年第 1 期,第 109 页。

② 石光真清:《谍报记》,见同上书,第 162 页。

③ 维列沙金:《满洲旅行记》,见同上书,第 129 页。

④ 基尔赫涅尔:《围困布拉戈维申斯克和占领瑷珲》,见同上书,第 126 页。

一个也没有了”。从 7 月 17 日起,“阿穆尔河(黑龙江——引者)上浮游着大量满洲人的溺尸。这些尸体壅塞在轮船和木排周围,冲积在岸边的浅滩上”。⑤他们是“中国的全体和平居民。这些中国人在这个地区的半野蛮的俄国人当中是唯一的文明成分,他们是当地仅有的农民、园丁和工匠,没有他们,几乎就不能生存”。可是沙俄匪帮却还把这桩臭名昭著的大屠杀惨案当作“向西方显示沙皇能够力挽黄祸狂澜”⑥的证据呢!真是无耻之尤!灾难来自何方,到底是什么祸害,三尺童子都清清楚楚,还能拿去骗谁呢?列宁指出:“它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⑦这就是沙俄匪徒滔天罪行的真实写照。

  1. 月 1 日,北路俄军夜渡黑龙江,占领黑河;3 日进攻黑龙江城即瑷珲,

当地守军顽强抵御,城内的义和团及居民奋起参战,激战一天后瑷珲于 5 日沦陷。8 月 16 日,俄军过兴安岭经墨尔根(今嫩江)、布特哈(今讷河)于28 日占领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黑龙江将军寿山兵败殉国。俄军入城,把 30 余万两饷银及军械、财物抢劫一空。西北路俄军则由赤塔进攻呼伦贝尔(今海拉尔)、牙克石(今喜桂图旗)、博克图,与占据齐齐哈尔的俄军会合后, 南下侵占吉林伯都讷(今扶余)等地。东北路俄军则自伯力(哈巴罗夫斯克) 出发,早已于 7 月 30 日攻占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8 月 17 日进占阿勒楚喀(今黑龙江省阿城),随即进占哈尔滨、呼兰等地。东南路俄军自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亦于 7 月 30 日攻占珲春。东路俄军自双城子

(乌苏里斯克)出发向西进攻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宁古塔守军与义和团婴城固守,“相持四十余日”①后于 8 月 29 日被俄军占领。吉林将军

长顺派人乞降,令各路防军“遇俄兵时切勿开枪,免致重开衅端”。②9 月 22 日,俄军进占吉林城,把“银圆、银条、银坯计重不下百数十万两,抢散大半”,“枪炮及子母悉行毁弃”。③南路俄军则自旅顺出发,于 8 月 4 日攻占营口,9 月 28 日攻占辽阳,10 月 1 日进入奉天府(今沈阳市)。至是,沙俄侵略军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遂将东三省的主要城镇和交通线全部占领。此后,沙俄把铁岭以北地区划归伯力总督格罗戴柯夫(Grodekov)统治,以南归旅大租借地总督阿列克谢耶夫统治,对东三省实行军事占领。

东三省为什么失守得这样快呢?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导致的。在沙俄蓄意要对我国东北实行军事占领、瓜分这片领土的时候,唯一的出路只有坚持抵抗,妥协投降是与虎谋皮,丝毫也解决不了问题的。奉行清政府投降卖国政策的吉林将军长顺“固曾未发一兵,未接一仗,而珲

⑤ 徐希谦《瑷珲县志》卷八《武事志》,见同上书,第 109 页。

⑥ 《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卷五,见同上书,第 120 页。

⑦ 基尔赫涅尔:《围困布拉戈维申斯克和占领瑷珲》,见同上书,第 126—127 页。

① 亚历山大·雨拉:《俄中帝国》,见姚秀芝、卫香鹏辑:《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惨案资料》,载《近代史资料》1981 年第 1 期,第 131 页。

② 《中国的战争》,《列宁选集》第一卷,第 215 页。按沙俄匪徒的罪行还不限于海兰泡及江东六十四屯, “余如尼布楚、司特例津、伯力、海参崴等处,枪毙、水淹、火焚不下二十余万”《盛京副都统晋昌折》

(1900 年 9 月 23 日),见《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 641 页,这真是中国人民的一场浩劫。

③ 《吉林将军长顺等折》,见《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第 813—814 页。接三姓,宁古塔与珲春在当时称为“吉林三边”。

(春)、宁(古塔)、(三)姓三城并阿勒楚哈亦相继沦陷。可见俄情狡狠, 不因我之敢战而不争,亦不因我不战而见好。至此犹欲按兵不动,谓可取谅于俄,图安旦夕,是何异放虎自卫,求其不我祸也,势必不能”。主张抵抗的盛京副都统晋昌继续说道:“俄欲得志于东三省,已非一日。比来创修铁路,是入据我之心腹而制其手足,一旦修通,不伤一兵,不损一矢,而三省一时为敌有矣,犹幸及其已修未通之际,发难于拳民。”他还认为,在义和团运动中,“非战之误,实各省不战之误。当奉旨决战时,如果各督抚同时起师,则犯阙之兵,万不至如此猖獗。观津、沽开战以来,以我两三军之力, 当十余国之众,彼有更替,我无休息,然且支持数月之久,战之明效已可概见”。他看到帝国主义者的暴行已经引起了民愤,“彼族残暴不仁,所至杀戮焚烧,人人痛恨,实由此激成众怒,使之各深义愤,莫不欲得而甘心”。因此,当时的形势是“时事迫切,何有万全。始终主战,犹有于危路求安之日”。“苟战而失利,犹胜不战而让人也”。④这是清政府中作为抵抗派官员的晋昌,根据沙俄侵略东北的情况对清政府卖国投降政策的批判。①他的看法是具有某种程度的道理的。比如说抵抗派寿山本来准备在齐齐哈尔挖壕固守,并武装义和团,只因接到清政府于 8 月 7 日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列强求和的上谕,才向俄军议和的。但敌人并不遵守议定所说的只驻齐齐哈尔城外,反而炮轰清军,占领该城。寿山本来是主张“三省必须互相联络,不分畛域”,“不得不战”,“不可不战”①的,但他却因此而城陷殉国,言之痛心。他在《遗疏》中还提出黑龙江省的“旗地蒙地均应招放民荒”,“变通兴垦”,批评那些说“汉民日多有碍旗人生计,山林日辟有妨牲丁贡貂, 以及旗地应设旗官,不宜民官治理”的谬论为“不顾大局之言”;只有“招民”“开荒”,才以抵御“外侮”。②这种把抵抗侵略建立在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的看法是很有见解的。事实上,根据一个沙俄军官的供认, 敌人虽然在东北实行了军事占领,但是,中国人民的抗俄武装“红胡子”却始终坚持斗争,使得沙俄匪帮寝食不安,疲于奔命。他们搞的什么所谓“讨伐”,“不但毫无成效,而且还给团队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讨伐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③

在东北人民的抗俄武装中,以刘永和领导的忠义军最为著名。刘永和是奉天海龙厅五里堡(今吉林省海龙县境)人,以枪法熟练出众,绰号“刘弹子”或“刘单子”,成为珲春一带所谓“‘马贼’中巨魁”。后来受清军招抚,任珲春垦务营管带。1900 年 7 月俄军侵入东北,7 月 30 日珲春失守后,

④ 《吉林将军长顺等折》,见《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第 813—814 页。接三姓,宁古塔与珲春在当时称为“吉林三边”。

① 《吉林将军长顺等折》,见《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第 813—814 页。按三姓,宁古塔与珲春在当时称为“吉林三边”。

① 《盛京副都统晋昌折》(1900 年 9 月 23 日),见《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 639—641 页。

② 按盛京将军增祺反对晋昌抵抗,并认为东三省系因寿山“与俄开仗”失守;而寿山则因“晋昌屡次函电激之而成”,所以晋昌是“祸首,言之未尝不疾首痛心也”(见《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第 711 页)。实际上寿山“与俄开仗”系抵抗俄军已经发动的侵略战争;并且,“从战事一开始,(俄国)军部的欲望就不仅是惩罚义和团而且也是想吞并满洲,这是一件公开的秘密”(见《维特伯爵回忆录》,第 85 页), 同晋昌主张抵抗有什么相干呢!

③ 伯都讷副都统嵩昆:《洋事记册》,《寿山折》,见《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二辑,第 273、274 页。

他率部退至桦甸和盘石交界的黑石头,沿途收集义和团余部和清军溃兵,继续抗击俄军。11 月底,他率军攻打朝阳镇,击败清军海龙总管依凌阿部;12 月,攻克通化县城。1901 年 1 月下旬在海龙,“以刘永和为首的忠义军,以王和达、董老道为首的义和团余部和农民武装,以李贵春、栾鸿钧为首的一支地方团勇及以杨玉麟为首的镇东军实现了联合,正式组成忠义军”;“基本队伍约二万余人,号称四十营”。“他们为了实现‘御俄寇,复国土’的战斗目标联合在一起”,④形成了一支自发的抗俄力量。1901 年夏秋之际, 忠义军曾先后三次攻克俄军据点新宾堡,又在山城镇、凤凰城取得胜利。不过,由于成分复杂,组织分散等弱点,忠义军后来在俄军和清朝统治者相互勾结的“剿抚兼施”的政策下被各个击破。刘永和率少数人退入吉林蜂蜜山子一带继续战斗到 1903 年。

④ 《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第 898—89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