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美国宣布所谓“门户开放”政策(1899 年 9 月)

1898 年美国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和夺取菲律宾,取得了侵略中国的有利

条件以后,就阴谋参与瓜分中国的斗争。美国总统麦金雷在同 1898 年 9 月

30 日就任美国国务卿的海约翰(JohnHay)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表示,如果中华帝国的肢解果真发生,他情愿同享中国的瓜分”。“至少从蛛丝马迹之中可以看出,麦金雷本想对中国采取一种和正在实施于菲律宾的相似的政策”。③不过这时中国的情况已经急转直下,1897 年底到 1898 年上半年的第二次瓜分危机的高潮已经过去,帝国主义列强正在酝酿第三次瓜分。美帝国主义者想要用武力掠夺中国沿海的那些军港早已为别的列强夺去,他们还想在中国搞一个势力范围,看一下地图也没有这样一个范围提供给他了。他们如果要重复列强在第二次瓜分危机中的故技,势必导至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军事冲突。加以此时在远东,他们如果同“其他列强对比,军事力量又比较薄弱”。④因此,它要采取一种实施于菲律宾的相似的武力政策乃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因为这些列强的军事力量都超过了西班牙,而就英德协定和英俄协定的签订过程来看,它们都把在华的势力范围看作是它们自己的领地似的,简直是寸土必争;美国要插足其间当然是十分困难的。

看来,就具体地要强占一个中国海港和划分在华的势力范围来说,美帝国主义者当然是晚点了。麦金雷似乎落后于德国的比洛一步,1898 年 4 月 27 日比洛在德意志帝国议会上说:“瓜分中国的事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我们已经作过的一切在于保证,不管什么事情发生,我们都不会空跑一趟;用一句德国人特别爱谈的谚语来说就是:“旅客不能决定在什么时候开车,但他能够保证在开车的时候不晚点’。让魔鬼去作弄最后来的人吧!”①如所周知,美帝国主义者的晚点不在于他们没有领土野心,而在于对西班牙的战争。虽说他们取得的马尼拉相当于美国的香港,也相当于美国在中国沿海的租借港口;但这却满足不了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要求。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当时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世界的风暴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中国。”“谁懂得怎样去同那个巨大的帝国打交道,谁就有了解决今后五百年世界政局的钥匙。”②中国是势所必争的,晚点了就加速赶来,说不定还会后来居上呢!既然武的不行,就来文的吧!因此, 他们就确定了采取“和平”侵略中国的战略。这一战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伺机钻其他列强的空子,要求一个在华的沿海基地和势力范围;一是利用英国对它的支持,搞一些中国通来为它设计高招,用以保证和扩大它的在华权益。由于当时中国形势瞬息万变,特别是在“一八九九年,美国处于在中国的势力有被全盘铲除的严重危险中”。①因此,事不宜迟,美帝国主义者于是双管齐下,立刻着手。

就第一个方面来说,我们知道,那个在 1898 年 7 月 11 日接替田贝任美

国驻华公使的康格,曾于 1899 年 3 月 1 日向国务院条陈租借中国的大沽口并

③ 《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三八,第 25 页。

④ 罗曼诺夫:《俄国在满洲》,第 205 页。

① 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第 536 页。

② 福森科:《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第 146 页。

① 转引自克莱门茨:《义和拳“叛乱”》,第 128 页。

以直隶省为美国的势力范围的计划。他说:“打开地图一看,俄国已经在满洲打下了巩固的基础,德国在山东也如此,意大利要求浙江,日本希望福建, 英国在香港,法国在广东及东京,英国更要求整个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包括最重要的上海租借地在内。除了直隶一省而外,事实上没有其他地方剩下来给美国了。但是,这一省,加上可供整个华北出口的天津,将来必然成为东方具有永久商业价值的占领地之一。”“如果中国被列强所瓜分,则美国在这里取得一个强固有力的据点,⋯⋯可能强迫他们(列强——引者)永远对我们的商业开放门户。”②因此,康格主张美国海军应首先占领大沽口。实际上,直隶省是清帝国中央政府所在地,首都北京就在这个省的范围之内, 也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他们各自的驻华公使对清政府“发号施令”之所在。他们还通过所谓“铁路征服政策”,英、德和俄法集团都在这个省争夺得很厉害。英国曾经运用各种手段“来阻止俄国实现把直隶省置于她的势力范围之下的计划”。③直隶省虽说没有被明确地宣布为某某列强的势力范围,其实它已成为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势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康格的条陈是很难实现的。正在这时,即 1899 年 3 月 2 日,意大利驻京公使马迪讷(Renato de Mar-tino)向清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租借浙江三门湾为海军基地,遭到日本的反对,日本认为“该地区正位于根据中日协定不得割让给任何其它国家的领土范围之内”。①这项要求最后被清政府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康格不得不有所顾忌。但是,美帝国主义在这方面的野心却是始终没有放弃的。最可惊异的却是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海约翰本人,竟然在义和团运动全面爆发之后的 1900 年 12 月 7 日致电其驻日公使巴克(Buck)说:“海军极欲得福州北面的三沙湾作为煤站。请非正式地缜密地探听日本政府会不会反对我们以此事向中国交涉。”②我们知道,在德军强占胶州湾以前,德使就曾以“储煤站”的要求向清政府提出过。如今美国以三沙湾即三都澳作为“煤站”即军港的要求,乃是不说自明的。日本政府立即以“中国政府已向帝国政府保证不割让福建省的任何土地,美国政府所拟定的取得实际上等于取消这项诺言”③为理由加以拒绝后,美国政府没有把这项要求向清政府提出。不过,我们也可看出它对强占我国沿海军港和划分势力范围的野心是多么强烈!多么锲而不舍!

就第二个方面来说,美国所要探讨的一个办法是怎样在中国目前的既成事实下,提出一个保证和扩大美帝国主义在华权益和侵略中国的政策方针。他们虽说晚点了,但在华势力却不仅不能被铲除,而且还要后来居上。为此, 海约翰找到了当时国务院的中国问题权威柔克义(W.Rockhill)为他草拟一个文件。在草拟过程中柔克义又得到一个中国海关英籍职员、有名的中国通贺璧理(A.Hippisley)的帮助,最后完成了一个关于中国的“门户开放”(the “Open Door”)的通牒。这就是 1899 年 9 月 6 日,海约翰行文美国驻英、

法、德、俄等国大使,又于 11 月 13 日和 17 日分别行文驻日本大使和驻意大利大使,训令他们向各驻在国政府递交的一项照会,要求取得该政府的一项

② 穆恩:《帝国主义与世界政治》,第 321 页;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第 780 页。

③ 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第 544 页。

① 德尼士:《美国外交的冒险》,第 207—208 页,转引自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 2 卷,第 441 页。

② 约瑟夫:《一八九四至一九○○年列强对华外交》,第 392 页。

③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 3 卷,第 125 页。

“正式保证”:

“一、将决不干涉在中国任何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any vested in-terest)。

“二、中国现行条约税则适用于前述‘利益范围’内所有这类口岸(‘自由港’除外)所装卸的一切货物,不论其属何国籍,应课税款概归中国政府征收。

“三、在各自‘范围’内的任何口岸,对他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范围’内修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他国公民或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对本国人民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

以上三点,就是 1899 年美国宣布的所谓“门户开放”政策。它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对中国进行酝酿中的第三次瓜分危机时期中的产物,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门户开放”政策是根据中外不平等条约中关于最惠国条款的原则提出来的。最惠国条款的原则首见于 1843 年的中英《虎门条约》第八款, 声称“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①对美国来说, 就是 1844 年的中美《望厦条约》第二款,说明“中国日后”“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①如今,美国虽因对西班牙战争而晚点,但它也有权要求沿海占据军港与划分势力范围的权利,并且过去的“既得利益” 也不能因形势的变化而放弃。这就是上述政策中第一点和上述康格在 1899

年 3 月 1 日,海约翰在 1900 年 12 月 7 日要求的根据。因此,“门户开放” 政策也包括了美帝国主义第一个方面的战略。“‘门户开放’主义的目的在实质上和最惠国条款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规定各国在和中国的关系上应具有平等地位——任何国家不得主张或享受其他国家所未享受的特权或豁免权”。②

其次,“门户开放”政策不仅要求中国遵守、也要求帝国主义列强共同遵守这个最惠国条款,“是各有约国和中国发生关系时在它们自己之间所采取的政策原则”。③它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利益范围或租借地的条件下要求它的商品输出,不论在口岸或铁路上享有同等税则的权利,“否认各国有权利在中国尤其是在它们专有的利益范围内对贸易和商业事项要求优先权利”。当时,“中国不仅被迫对许多租借地放弃实际的行政管理权,而且各有约国不断地企图要为它们自己划出大块中国地方,在这些地区内,当中国给与铁路或其他让与权时,它们得要求优先的权利。这样,不仅中国的瓜分看来就迫在眉睫,而且在未实行瓜分前,对于那些仍在中国官厅行政管理下的地方,看来列强之间将有一场为夺取优先特权的斗争”。④因此,“门户开放”政策乃是美帝国主义在酝酿中的第三次瓜分危机时期中为了谋求取得跟列强相同的侵略中国权利的一种斗争策略和手段。

④ 《一九一四年美国外交文件》,第 113—114 页,转引自《邵循正历史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41 页。

① 《一九一四年美国外交文件》,第 141 页。

① 马克谟:《一八九四至一九一九年中外条约和协定汇编》第 1 卷,第 223 页。

②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 36 页。

③ 同上书,第 51 页。

④ 威罗贝:《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第 41 页。

再次,就列强的答复来看,除了情况与美国相同,即不曾在华取得军港与势力范围的意大利而外,没有一个国家对“门户开放”政策曾经表示过无条件的同意。英国是支持美国的,它在 1899 年 9 月 29 日最先答复美国,同意准备发表美国所希望的声明;11 月 30 日,英国又答复说它“发表声明, 但应以其他各有关列强发表同样声明为条件”。⑤“门户开放”政策对有关列强来说“都不是全部可以接受的。就连英国也想订出几项例外,以适应它本国利益的特殊情况。可注意的是,虽然通牒中拟议把这项宣言适用于一切租借地,可是索尔兹伯里却未将九龙新租借的地方置于同意之列”。①12 月 4

日,德国声明,如果别国同意,它“不会提出异议”。②法国于 12 月 16 日作

复。日本于同月 26 日作答。12 月 30 日,俄国发表了最为含糊其词的宣言。

1900 年 1 月 7 日,意大利答复,表示同意。美国政府在收到这些答复后,根本不管各国答复的不同,特别是俄国的表态,“这里根本没有提到俄国的任何‘利益范围’,也没有提出有关‘利益范围’的任何保证,俄国的保证仅限于它所租借的领土,并且只涉及到关税,它没有提出关于航行税和禁止优惠铁路运费的保证”,③但美国却一律把它们的答复看作是接受,于 1900 年

3 月 20 日宣称各国的同意是“最后的和确定的”。④不过,尽管它这样宣称, “列强在法律上必然不会遵守‘门户开放’政策。它们都向美国提出了它们的承诺,但都附有须其他列强接受‘门户开放’政策的限制性条款。俄国不曾遵守这项条款。事实上,俄国不曾表示全面的和明确的接受。这就自动地解除了列强遵守‘门户开放’的诺言”。⑤因为列强的承诺是“非得其他国家表示同意后不生效力的,这一点很重要”。①在这种情况下,在美国宣布所谓“门户开放”政策以后,列强的对华侵略仍然照旧进行,而美国在这个政策后面所隐藏的“建立对华国际共管的体系”和“向新地区扩张的倾向”,② 在列强之间却是心照不宣而又有目共睹的。

⑤ 同上书,第 41 页。

① 威罗贝:《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第 43 页。

② 马克谟:《一八九四至一九一九年中外条约和协定汇编》第 1 卷,第 228 页。

③ 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第 547 页。

④ 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第 547 页。

⑤ 约瑟夫:《一八九四至一九○○年列强对华外交史》,第 406 页。

① 马克谟:《一八九四至一九一九年中外条约和协定汇编》第 1 卷,第 235 页。

② 约瑟夫:《一八九四至一九○○年列强对华外交》,第 40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