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赵三多、阎书勤领导的义和拳首次武装起义(1898 年 10 月)

在余栋臣起义三个月后,由赵三多、阎书勤等领导下的义和拳于 1898

年 10 月,在山东冠县梨园屯发动了武装起义。

我们知道,这时全国人民已经在为反第二次瓜分危机而展开了各式各样的斗争;我们还知道,第二次瓜分危机是 1897 年 11 月德军占领山东的胶州

湾开始的,山东因此也就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到 1898 年 5 月,英军又强占了山东的威海卫,瓜分中国的危机日益迫近,一时风声鹤唳,颇有草木皆兵之势。1898 年二三月间,赵三多等之会集拳民“亮拳”,就是因为“谣言来有洋兵”,为的是“各保身家、守望相助”③的。3 月 10 日御史胡孚宸奏中就“闻山东有德兵枪毙平人之案,经德官验明,仍未将洋人抵命,远近汹汹, 民怀怨愤”;“若再姑息,是属国之不如,我自主之权全予外人,尚堪立国乎?”“德人横暴,我民隐忍;隐忍不已,终必溃决”。④尤为严重的是外国教会侵略势力的日益嚣张。传教士挑起的“巨野教案”成为德军强占胶州湾的借口,当时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立意要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效犬马之劳的传教士这时更是到处兴风作浪,指使他的心腹“凌轹乡党,欺侮平民,睚眦之仇,辄寻报复。往往造言倾陷,或谓某人毁谤洋教,或指某人系大刀会‘匪’,⋯⋯遽欲怵以兵威。不知教士之势愈张,则平民之愤愈甚。民气遏抑太久,川壅则溃,伤人必多,其患有不可胜言者”。①

1898 年 10 月 26 日(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十二日)赵三多、阎书勤等在山东冠县梨园屯(今河北威县)蒋家庄马场发动的首次义和拳武装起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根据威县城北赵家庄教堂法籍耶稣会传教士赵席珍(P.

Remy Isoré)的报道,情况是:

“一八九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应作二十六日——引者)星期三,上午十点钟,有人将义和拳(Ihonokinen)敌对派的暴动的消息告诉了我。这些暴动者的标志是头裹手巾, 脚穿长靴,武器是快枪和长矛,他们的旗帜是镶有黑边的黄幡,上面写着‘顺清、灭洋’

('Obedienceto the Tsing; Death to the Europeans')的字样。他们打算在新年头一天发动普遍的起义(their object to pro-voke a general revolution at the begining of the year),从此时到那时,到处招兵买马,操练武艺。他们同官史妥协, 只进攻基督徒。”②

在这段记载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以下三点:

第一,这是民间秘密结社“义和拳”于 1779 年最早见诸文献记载以来,

大约 120 年后发动的第一次起义。义和拳最早出现于山东冠县,这次起义也在山东冠县梨园屯,“该屯与直省村庄紧接”,向“为义和拳渊薮”;③或者说“冠县之河北一带,又与直省之威县,曲周犬牙相错,威曲之间向为拳教

③ 《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第 945 页。

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见《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92 页。按坚决主张镇压、并认定义和拳为“邪”教的袁昶说义和拳的反侵略是“用邪于正,斯亦奇矣!”(《义和团》

(一),第 347 页)义和拳是正义的爱国组织,他们反侵略是用正于正,何奇之有!

① 张汝梅:《致总署》,(1898 年 6 月 17 日),见《教务教案档》,第六辑。

② 《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 11 页。

③ 《山东巡抚张汝梅折》(1898 年 5 月 18 日),见《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 13 页。

渊薮”。①他们在这次起义后还准备要发动一场更加“普遍的起义”而“到处招兵买马,操练武艺”。实际上他们的准备工作在 1898 年 3 月左右恢复义和拳名称以后就已经开始了。那时他们“传单直、豫、苏,欲与洋教为难”,② 已经开始了对附近天主教村如魏村等的零星攻击,大名府在 4 月 27 日(闰三月初七日)也出现了《揭帖》说:

“各省爱国志士,睹西人无法无天之行为,已决于四月十五日,(即 1898 年 6 月 3 日——引者)集合,屠戮西人,焚毁其居。其不与我同心一致者,男盗女娼。闻

此告示而不为传播者,亦如之。”③

正是在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才有 10 月 26 日的正式起义。而在起义以后的“到处招兵买马”,才有清平县等各地部分大刀会的加入和改称义和拳,以及本来散布在其他各地的义和拳的相继响应。

第二,这次起义公开打出了“顺清灭洋”的旗帜。我们知道,这面旗帜本来是三个月前余栋臣起义的旗帜,由于它的影响遍及全国,义和拳在第一次起义中就沿袭了它的旗帜,只是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才把它改变成为较多主动和积极意义的“扶清灭洋”的旗帜。赵三多、阎书勤等之所以能“同官吏妥协”而打出“顺清灭洋”的旗帜,是由于当地清政府的团练并不与义和拳为敌之故。一个曾经是“赵三多幕中的一人”的郭栋臣的《亲笔回忆》中说:

“(光绪)廿四年(1898 年——引者),赵三多争庙起事。天主教要求集齐团布防,以抵赵三多。团总与各村团绅开会讨论,谓赵三多不是反叛,不是土匪,又在山东地方为的争庙,与天主教私斗,与团无干涉,团不能布防齐集先起衅。再者团勇玩义和拳亦不少,恐起内讧。”④

这就是说,正如余栋臣起义时的情况一样,“顺清灭洋”是有条件的,

那就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第二次瓜分危机的严重威胁下,一般具有爱国心的清政府地方官兵或团练不愿与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人民为敌的结果。

第三,“这些暴动者的标志是头裹手巾,脚穿长靴”,“他们的旗帜是镶有黑边的黄幡”。根据这些标志,我们判断不出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属于哪一个拳会。人们当时主要是利用服饰的颜色去区别拳会的:例如乾字拳会“用黄旗、黄巾蒙头,腰束黄布,腕缠黄巾,踝缠黄布”;坎字拳会“则用红旗,红布蒙头,腰束红布,腕缠红布,踝缠红布”。①如果说冠县十八村一

① 《处于临战状态的赵家庄堂口》(伊索勒神父的日记),见《义和团研究会通讯》,1987 年 8 月第 4 期, 第 1 页;又施达格:《中国与西方:义和拳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第 132 页;珀塞尔:《义和拳起义背景

研究》,第 216 页。按赵席珍是伊索勒神父的汉名。又据《教务教案档》第六辑所载张汝梅 1899 年 1 月 16

日咨总署文,称赵三多起义为 1898 年 10 月 26 日,这一天正好是星期三,故知引文中的“二十五日”是笔误,应作“二十六日”。

② 《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第 359 页。

③ 同上书,第 364 页。

④ 《山东巡抚张汝梅电报》(1898 年 5 月 22 日),见《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 14 页。

① 吴宣易节译:《庚子义和团运动始末》,正中书局 1947 年版,第 8 页。按吴氏此书系译自施达格:《中国与西方:义和拳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一书。这分《揭帖》是施达格根据直隶献县天主教神父葛弗纳

(PèceGouveneur ,S.J.)1898 年 6 月 15 日的一封信中所录而转译成英文的。葛弗纳在信中曾谈到攻击威县魏村附近教民的人“很可能是从前称为‘白莲教’的一派而如今却命名为‘十八魁’的,或即‘大刀会’。”

(施达格书,第 138—139 页)我们知道,阎书勤领导的“十八魁”这时早已加入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因

带是习“坎字拳会”②的话,那么在梨园屯首义的义和拳却没有这种红色服饰的标志;如果说他们属于别的拳会,那么上述记载的标志也没有明确指明是什么颜色,我们更无从判断。实际上,参加这次首义的拳民都是农村中的贫苦农民,他们的领导者赵三多就是“赤贫农”,①他们的主要目的在起义不在服饰,更不能为服饰而因噎废食。他们只要高举义和拳起义的旗帜,登高一呼,就可以造成星火燎原之势了。

由于赵三多、阎书勤等“打算在新年头一天发动普遍的起义”,所以他们在 10 月 26 日“冠县十八魁拳民”②聚众起义之后,就率领拳民出去“招兵买马”。他们的行踪是“十三(一八九八年十月二十七日)在冠县红桃园、邱县柳疃聚二三百人;十四(二十八日)在曲周大寨邀人借马,至临清龙上固住宿,聚至四五百人;十六(三十日)仍在龙上固及临清杏叶村等处;十七(三十一日)龙上固一股,聚有三四百人,马四五十匹,现往曲周白果树、辛庄等村”;③另一队则仍聚红桃园,约有五六百人。清政府闻讯后急电直隶总督裕禄,山东巡抚张汝梅出兵镇压。这时,直隶广平府拳会首领姚洛奇率众与聚集在红桃园的一队拳民合作,于 1898 年 11 月 2 日,即“十九夜五更在冠县红桃园焚烧教堂及教民房屋百余间,杀死教民二名,殴伤一名”。④ “十一月三日星期四,山东省的一个名叫红桃园的堂口遭到袭击、抢劫和焚烧。至少有三名教徒被杀戮。⋯⋯中午,⋯⋯只见东南有一大股烟,这是堤三口,罗泽溥神父(Father Lomuller)管理的堂口起火了。⋯⋯将近下午四点,我(赵席珍——引者)写信告诉官吏:‘今天必须救援。’⋯⋯将近十一点半,听到号角声,官吏的军队来了”。⑤11 月 4 日,赵三多带队到了沙柳寨西北二里之威县侯未村,与山东盛军马队五营激战,“四人牺牲,姚文起连同二三十人被捕,姚被带到冠县杀害。赵三多率二百多人突围到临清留善固,⋯⋯决定暂将队伍解放。保存力量,⋯⋯对大家说:你们暂且回家, 耐心等待,只要我死不了,咱们再来第二回,这回我们败之于南,下次我们就要兴胜于北”。①此后,“赵三多与部分人沿运河北上,在运河两岸地区和滹沱河流域的武邑、晋州、正定、沧州等地设场练拳,广招徒弟,以图再举”; 而阎书勤等则仍在“威县、丘县一带活动”。②

在全国人民反对第二次瓜分危机之际,赵三多、阎书勤等发动的义和拳第一次起义为今后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打响了第一炮,意义至为重大。当时的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义和团运动“作俑于冠县之十八魁”,③

此施达格所谓的大刀会的《揭帖》实际上是义和拳的《揭帖》。

② 《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0 年第 1 期,第 155 页。按“争庙”即前述之关于黎园屯玉皇庙的护庙斗争一事。

① 洪寿山:《时事志略》,见《义和团》(一),第 90 页。

② 《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第 309 页。

③ 郭栋臣:《亲笔回忆》,见《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0 年第 1 期,第 156 页。

④ 林学缄编:《直东剿“匪”电存》,见《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二辑,第 30 页。按当时清方记载,把这次起义称作是“冠县十八魁拳民”起义。

⑤ 《大名道万培因禀》(1898 年 11 月 3 日),见《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二辑,第 31 页。

① 《万培因又电》(1898 年 11 月 10 日),见《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二辑,第 35 页。

② 《处于临战状态的赵家庄堂口》,见《义和团研究会通讯》第 4 期,第 3 页。

③ 宋文瑄、刘绍刚:《赵三多、阎书勤领导的义和拳斗争》,见《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0 年第 1

而“始于二十四年(即 1898 年——引者)冠县仇教之案”。④“义和拳老巢总根,实在冠县十八村”。⑤这次起义声震直隶、山东两省,“赵三多为头领, 啸聚数千人,蔓延十余县,声威大振,风鹤频惊”。①义军所过之处,群众云集响应。他们 10 月 26 日在梨园屯竖旗起事后并未停留在那里,但附近的赵

家庄教堂却始终“处于临战状态”。赵席珍神父的日记表明,在 27 日义军出发后,“白天令人惊慌的报告相继而来。山东王神父给我写信说:‘两幢房子已经被烧毁’”。他召集教民,“但他们不来。”29 日,听说群众的“进攻就要开始了。人们惊惶失措,挖地窖掩藏自己贵重的东西,女人们想逃走”。

②可见群众自发的斗争的声势也是不小的。至于赵三多本人,在这次起义后又

于 1899 年 5 月 17 日在正定大佛寺和朱九斌、刘化龙等人开会筹备再起义,

联络冀中、冀南和鲁西北的拳民于 1900 年 5 月 2 日在枣强县卷子镇举行了第

二次起义。到 1902 年 3 月 16 日,赵三多还率领余部在巨鹿县厦头寺参加了景廷宾“扫清灭洋”的第三次起义,5 月被捕,在南宫县监狱中绝食 7 日, 以身殉国。③赵三多的三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对义和团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愧为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英雄。

期,第 94 页。按姚文起即姚洛奇。

④ 同上文,见《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0 年第 1 期,第 98 页。

⑤ 《汇报》,第 153 号。

① 劳乃宣:《庚子奉禁义和拳汇录跋》,见《义和团》(四),第 486 页。

② 裕禄:《致袁世凯电》(1900 年 1 月 9 日),见《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二辑,第 73 页。

③ 《冠县志》(一九三五年修)卷十,《杂录志·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