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军强占胶州湾(1897 年 11 月)

德帝国主义者企图在中国沿海占领一块既可作为海军基地,又可成为通商口岸的地方的野心,酝酿已久。远在 1895 年 4 月 17 日,即中日《马关条

① 约瑟夫:《一八九四至一九○○年列强对华外交》,第 143 页。

② 参阅《德国外交文件》(一),第 199 页。

① 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上册,第 116 页。

② 梁启超:《与夏穗卿书》,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14 页。

③ 约瑟夫:《一八九四至一九○○年列强对华外交》,第 309 页。

④ 珀塞尔:《义和拳起义背景研究》,第 92 页。

约》签订的当天,德国外交部就收到了海军总部的密件,提出胶州湾、舟山岛、厦门、澎湖和大鹏湾等处作为选择的对象。⑤德国之所以参加三国干涉还辽活动,照其前驻华公使巴兰德(M. Von Brandt)的供认,就是“和俄国共同行动,我们有可能从感恩的中国——当然,必须做到使中国感恩——得到一块地方为我们的海军停泊或屯煤之所。这地方,不论是割让或租借都行, 因为两者实际上完全相同”。①1895 年 10 月 29 日,德使绅珂向总理衙门提出要求所谓“储煤站”的问题。同一天,德国驻俄大使拉度林(Radolin)在圣彼得堡向中国驻俄公使许景澄提出,德国在华取得“一个军港实在是需要的”。②清政府认为此事“没有先例”,“不能进行这样一个要求的谈判”, 而使中国“陷于一个极困难和危险的地位”。③事情就这样拖延下去了,根本原因在于德国政府一时还决定不了哪个海港是它所希望占据的基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和选择,这样一个基地的目标就逐步集中到胶州湾了。1896 年 8 月,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提督铁华子(Admiral Tirpitz) 就在烟台向德国驻华公使海靖(Herr VonHeyking)讨论了胶州湾的优点:它有“一个安全的停泊处,容易设防而无需多大费用;又它的附近,如果我们相信李希霍芬教授在其有关中国的名著中所说的话,还有煤矿地层,能提供很大的经济利益。再如从我们将来要驻在那边的士兵的健康着想,胶州湾比较凉爽的气候也比华南海港高温气候更为合适”。④同年 11 月 3 日,中国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在德国同海军司令克诺尔(Admiral Knorr)会谈,他列举了胶州湾的七大优点而建议加以占领。这七大优点就是:

“(一)它的港口位置优越,不仅足以控制山东,且亦足以控制整个华北的进出口货物。

(二)它的位置也有利于船坞及码头的设置,因为它离扬子江并不很远,而那里吃水深的船只却没有进船坞和修理的机会;至于在北方,更根本缺乏船坞。

(三)它的后方资源丰富并有消纳力量,有煤铁及其他矿产足资开采。

(四)交通路线已经有了一部分,另一个部分也容易修筑,胶州堪为一条到达北京的铁路的良好终点。

(五)在体质与智力方面,这一地区的居民是全中国最优秀的。

(六)气候完全适宜于欧洲人居住。

(七)港内挖泥挖到足够的深度也没有困难,因为土地到处都含有软土;只要黄河中大量泥沙土被带至北直隶湾(渤海湾——引者)内,此处就无须顾虑新沙泥的淤积。⋯⋯ 取得胶州⋯⋯英国方面将不会有什么为难,因为英、德在华的利益是一致的。”①

⑤ 参阅施达格:《中国与西方:义和拳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第 55 页。

① 《德国外交文件》(一),第 26 页。

② 同上书,第 101—102 页。

③ 同上书,第 105 页。

④ 《德国外交文件》(一),第 116 页。按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是德国地质学家,一个“公认的”“著名的中国通”,当时在德国政府中任“殖民局长”(同上书,第 9、88、128 页)。19 世纪 60 至 70 年代,李希霍芬曾经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进行资源调查,1877—1885 年间他在柏林出版了《中国—— 亲身旅行和根据旅行研究的结果》一书共三大卷及一卷《中国地图集》。他很重视山东的煤矿以及胶州湾作为一个港口的重要性;他本人“是一个自觉的、有目的的代表外国资本,并且特别是代表德国在华资本的利益的人”(施丢克尔著,乔松译:《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三联书店 1963 年版,第 93 页)。

① 《德国外交文件》(一),第 118—119 页。

半个月后,11 月 18 日,中国驻俄使馆参赞、原江南制造局翻译美国人金楷理(Kreyer, Carl)向德驻俄大使拉度林建议,仿照沙俄以武力和外交双管齐下的方法去夺取胶州湾。他说:“只有武力才是他们(中国——引者) 唯一能懂的语言。”“俄人就是掌握了对付华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首先, 他们从中国人手中取得帕米尔,从而显示其力量。然后,他们又施软功,把辽东退还他们。现在则又取得穿越满洲全境的铁路,这等于征服该省。俄人表示了他们能随意支配及处理一切,这就折服了华人。”②1896 年 11 月 29 日,德皇威廉第二最后决定用武力夺取胶州湾,把它作为建立远东德国殖民地的起点。③为了夺取胶州湾,德帝国主义者曾经准备在南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及其他地区对英国让步,曾经向日本表示不反对它对中国福建省所抱有的野心,曾经向沙皇俄国表明他们对其侵华计划准备给予支持的程度。1897 年 8 月,德皇威廉第二访问俄国,沙皇虽然声称要保留军舰出入胶州湾的权利,但他却取得了德国海军强占胶州湾的谅解。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德国首相霍亨洛埃(Hohenlohe, Chlodwig)告诉威廉第二的要搞到一个制造事端的机会和借口了。

这个所谓“以合法手段掩饰非法暴行的阴谋诡计”的借口,终究由德国在华的传教士来提供了。1897 年 11 月 1 日,两名德国教士能方济(Franz Nies)和韩理(Richard Heule)在山东曹州府(今菏泽县)巨野县张家庄以行为不轨和作恶多端,被中国农民杀死。6 日德皇接到报告,立即下令德国远东舰队从吴淞口去胶州湾登陆,次日即谕示外交大臣比洛(Bülow , Bernhard)说:中国人“终究给我们提供了您的前任者——马沙尔——好久所期待的理由与事件。我决定立刻动手”。①11 月 14 日,德国远东舰队驶入胶州湾,“德国棣提督(棣德立希斯 Admiral von Diederichs——引者)带兵上岸,勒令将胶州湾兵退出,以四十八点钟为度”。②当天“早晨,三艘德舰及其提督进入胶州湾,有二百人登陆。他们立即破坏电报线。提督要求中国驻军首长在四十八小时内由港口及要塞撤退,否则就开火。中国军队后撤, 大炮、仓库、军用品及物资都落入德军手中”。③当时,胶州守将章高元曾要求抵抗,山东巡抚李秉衡也表示“非与之决战不可”。但总理衙门在 15 日却电称:“惟有镇静严■,任其恫吓,不为之动;断不可先行开炮,衅自我开。” 17 日又电李秉衡说:“敌情虽横,朝廷断不动兵。此时办法,总以杜后患为主。若言决战,致启兵端,必致牵动海疆,贻误大局,试问将来如何收束?”

①事实上,正是清政府这种对领土不战自弃的投降主义才真正是“贻误大局”

的,它造成了今后一系列的割地狂潮。

1897 年 11 月 15 日,德皇召开御前会议,批准了对胶州湾的“永久占领”; “立刻募集一千二百人作为一支殖民军队,派往该处”;并“向中国尽量抬高我们的要求,务使其无法履行,因而有理由继续占领”。另一方面,却又

② 《德国外交文件》(一),第 118—119 页。

③ 同上书,第 128 页。

① 《德国外交文件》(一),第 147 页。

② 《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一七,第 18 页。

③ 张蓉初译:《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102—103 页,以后引用时简称《红档史料》。

① 《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一七,第 18、19 页。

担心“中国向我们作战(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为了“防止”这一点,“中国的主权”,“应在占领的同时仍予以保存,也许用永久租借的方式向中国取得土地”。②我们知道,德国在那时是一个“军阀的、容克的、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的 国家 ”; ③ 德皇威廉第二叫嚣的所谓“世界政治”

(DieWeltpolitik)就是向外掠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政治。1897 年 11 月德军的强占胶州湾,不仅“为列强瓜分中国发出了行动的信号, 同时也是德国世界政治的开始。1897 年 12 月,比洛在德意志帝国议会上就把这条路线确立下来了:‘我们谁也不愿意相形见绌,我们也要为我们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Platz ander Sonne)’。”④德国的世界政治,虽然在非洲以明显的失败告终;如今在远东却是走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最前面了,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实际有用的先例”。⑤在胶州湾被占两天以后,伦敦英帝国主义的喉舌《泰晤士报》于 11 月 16 日就立即对德军暴行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它说:

“德国人就不在北京搞什么规劝去浪费时间,那是准会碰到中国外交的数不清的拖延诡计的,德国的军队已经在胶州湾登陆了,为的是只有使用武力,才能让中国佬明白。⋯⋯这种实验,我们自己就曾经作过多次,同通过外交协商途径去谋求达到任何目的相比,它的结果都是最佳的;可为什么我们却不总是去采用这种更加有效的办法呢, 真使我们有理由感到奇怪。”①

《泰晤士报》这番帝国主义言论,当时中国的爱国之士都是很熟悉的。

康有为在 1898 年 1 月 24 日上呈光绪皇帝的《抗论德据胶州亟宜变法自强书》中就曾提起它,说是“英国泰晤士报论德国胶事,处置中国极为得宜”。② 在当时情况下,“德国人的行动特别给与了俄国人以深刻的影响,俄国立即如法炮制,但却机智得多了”。③

但是,冥顽不灵的李鸿章这时却把他的唯一希望一厢情愿地寄托在沙俄的帮助上面。11 月 15 日晚上,他在得到德军强占胶州湾的消息以后就立即去俄国代办巴布罗福(Pavloff, AlexanderIvanovich)处,“以中国政府名义恳切地乞求忠告,支援他们以便不使德军用强力占领港口”。④“在以后几天中李鸿章数次派其秘书来我处探听”;李的目的“是拟利用目下的机会重新恢复其在最近时期略为动摇的威信,并明白地证明他是如何的正确,他坚持应无条件地最密切地与俄国接近,在艰难的时候只有俄国才是中国政府唯一可以依靠的国家”。⑤实际上,他对沙俄的乞求除了得到几句像德占胶州

② 《德国外交文件》(一),第 162—163 页。

③ 《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列宁选集》第三卷,第 544—545 页。着重点系原书所有。按“容克”系 Junker 一词音译,义为贵族地主。

④ 蒙森:《帝国主义时代》,1984 年德文版,第 367 页。按比洛这句传诵一时的“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的名言,见《德意志帝国议会议事录》(VerhandlungendesReich-stages)第 1 卷,第 60 页。着重点系引者所加。

⑤ 克莱门茨:《义和拳“叛乱”》,第 28 页。

① 克莱门茨:《义和拳“叛乱”》,第 29 页。

② 《光绪朝东华录》(四),第 4018 页。

③ 克莱门茨:《义和拳“叛乱”》,第 29 页。

④ 《红档史料》,第 103 页。

⑤ 同上书,第 112 页。

“是不会长久的,海湾不久就会恢复正常秩序”⑥的空话来自我安慰以外,毫无所得,的确是缘木求鱼!

至于清政府对要求德国撤军的谈判,则更是与虎谋皮,毫无结果。德使海靖(Heyking, Fdmund von)在强占胶州后向中国提出了六款横暴无理的要求:“一、革巡抚李秉衡职,永不叙用;二、给天主堂建筑费六万六千两, 赔偿盗窃物品银三千两;三、钜野、菏泽、郓城、单县、曹县、鱼台、武涉七处,各建传教士住房,共给工费二万四千两;四、保以后永无此等事件; 五、以两国人资本设立德华公司,筑造山东全省铁道,并许开采铁道附近之矿山;六、德国办理此案费用,均由中国赔偿”。①清政府提出以德军自胶州撤出、再就六款进行谈判。海靖回答说:“撤退却是我唯一不能谈判之点。”

②12 月 16 日,德皇威廉第二任命的东亚远征军司令、海军上将普鲁士亨利亲王(Admiral Prince Heinrich ofPrussia)“率领巡洋舰德意志号和格费欧号启程出发”③来华。威廉第二在基尔军港发表了“‘铁拳政策”的演说, 要对中国“用铁拳打进去”,④炫耀德帝国主义的军事势力。沙俄驻柏林军事代表恩加勒乞夫认为,“中国目下不能摆脱不请自来的‘文化提倡者’”。而在这支舰队,“海军步兵及大炮来到时”,“山东半岛将成为,即令不是合法的,但实际上是德国的领地”。

于是借口“曹州有驱逐教士、杀害洋人之说,德使复要求租借胶州湾”,, 清政府又只好被迫屈服。1898 年 3 月 6 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李鸿章、翁同龢与海靖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 胶澳租界:“大清国大皇帝已允将胶澳之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 先以九十九年为限”。“德国所租之地,租期未完,中国不得治理,均归德国管辖”。“因胶澳内海面均归德国管辖,德国国家无论何时,可以妥定章程,约束他国往来各船;此章程,即中国之船,亦应一体照办”。这样,实际上就把这块地区,相当于今天的青岛市,变成了所谓的外国飞地(Foreign Enclave)而成为德国的殖民地。

在“离胶澳海面潮平周遍一百里内,系中国里,准德国官兵无论何时过调”。“德国在这里办什么事”,中国不得拦阻;“而中国要在这里”派驻兵营,筹办兵法,则须“先与德国会商办理”。因此,这样一个所谓“中立地带”(Nentral zone)的圆周地区实际上成了德国殖民者的保护区。

  1. 铁路矿务等事:“中国国家允准德国在山东盖造铁路二道”:一道由潍县、青州到济南;一道由沂州、莱芜到济南。在“所开各道铁路附近之处相距三十里内,⋯⋯允准德商开挖煤斤等项及须办工程各事”,攫取在山东的铁路、矿山让与权。

⑥ 《红档史料》,第 113 页。

① 《清史稿·邦交五》第十六册,第 4604—4605 页。按“传教士”原文作“教师”,今改。

② 《德国外交文件》,第 176 页。

③ 同上书,第 180 页。

④ 转引自《前进报》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5—26 页。着重点系原文所有。按光绪皇帝曾于 1898 年 5 月 24 日在勤政殿接受了亨利亲王的觐见。

  1. 山东全省办事之法:“在山东省内如有开办各项事务,商定向外国招集帮助为理,或用外国人,或用外国资本,或用外国料物,中国应许先问德国商人等愿否承办工程,售卖料物”。⑤这就是向全世界表明德国金融资本在山东全省享有特权,从而把它变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德国帝国主义者这个首先抢夺沿海港口、攫取各项让与权、划分势力范围的模式立即为其他帝国主义列强所效法,开始了中国人民面临的第二次瓜分危机,形势非常严重。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诗人黄遵宪在《书愤》一诗中写道:⑥

一自珠崖弃,纷纷各效尤; 瓜分惟客听,薪尽向予求。秦楚纵横日,幽燕十六州; 未闻南北海,处处扼咽喉。

所谓“珠崖”,诗人自注即指“胶州”。他深切感到,清政府放弃胶州

以后的局势,开创了俄国强占旅顺、大连,英国强占威海卫,法国强占广州湾的恶劣先例,纵使秦楚纵横之日,契丹强占燕、云十六州之时,也比不上今天列强强占我国南北海口的咽喉,国家危亡的形势已经达到极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