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惠州起义(1900 年 10 月 8—22 日)

在自立军起义之后两个月,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惠州起义在广东爆发了。

惠州起义本是孙中山在 1897 年七八月间与日人宫崎寅藏笔谈的起义计划在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具体实践。⑥1900 年 6 月上旬,正值义和团运动全面爆发之际;孙中山认为:“目前北京风云变幻,是一个亟需注意的时机。如果说清政府最终完全丧失实力之时正是我们成事的好机会;那么,我觉得目前的状况正应特别加以注意。”因此,他在这时抱着“要与华南人民商议, 分割中华帝国的一部分,新建一个共和国”的“最终目的”⑦而离开日本南下,准备组织惠州起义。南下还有一个原因是此时英国香港总督卜力(Henry ArthurBlake)“考虑到这个国家即将被瓜分的可能性”,“急切地要保护他们在两广的利益”①而授意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怂恿兴中会员、《中国日报》社长陈少白,“主张革命党与粤督李鸿章合作”,“宣告两广自主”。②李氏

的字句,都让其完全改变”,“易以自立或救国二字”(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1983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 245 页)。

① 霍必澜:《致索尔兹伯里》(1900 年 8 月 28 日),见《英国蓝皮书》,第 189 页。

② 赵仲愚:《日益斋日记》,见《梁启超年谱长编》,第 247 页。

③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第 76—77 页。按这次逮捕,英国驻汉口代理总领事法磊斯

(EvarardD.H.Fraser)曾“指示巡捕同张之洞的军队合作”(见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第

195 页)。

④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 260 页。

⑤ 冯自由:《革命逸史》(二),《张园之国会》,第 69 页。

⑥ 冯自由:《革命逸史》(一),《秦力山事略》,第 89 页。

⑦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 244 页。

① 参阅本书上编第四章,第 90 页。

② 《离横浜前的谈话》(一九○○年六月上旬),《孙中山全集》第 1 卷,第 188—189 页。

幕僚有粤绅刘学询者闻其事,遂以故旧关系致书孙中山,“谓粤督李鸿章因此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时总理方经营惠州军事,颇不信李鸿章能具此魄力;然此举设使有成,亦大局之福, 故亦不妨一试”。③

1900 年 6 月 17 日,孙中山偕杨衢云、宫崎滔天及平山周等乘法轮“烟狄斯号”抵达香港,李鸿章“派幕僚曾广铨率安澜兵轮来迎,即邀总理及衢云二人过船开会”。孙中山派“宫崎乘兵轮晋省”,与刘学询密谈,“学询述李督意,谓各国未攻陷北京前,不便有所表示”。④与此同时,孙中山在船中召开会议,布署起义,决议“由郑士良督率黄福、黄耀廷、黄江喜等赴惠州,准备发动;史坚如、邓荫南赴广州,组织起义及暗杀机关,以资策应; 杨衢云、陈少白、李纪堂在港担任接济饷械事务;日本诸同志则留港助杨、陈、李等办事”。①孙中山在布署就绪后乘原船去越南西贡。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和香港总督卜力等人都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暴力行动引起的,因此任何暴力行动,即使它是反对清政权的,都是对西方生命财产的威胁”。②卜力之所以授意发起孙中山与李鸿章的合作,其目的就在于阻止革命党人的起义,并将他们的活动纳入自己的范围,以“准备照料英国在长江和西江流域的权益”。③自 1900 年 6 月 26 日所谓《东南互保章程》的议定,确定了中外反动派合作镇压人民起义的条款后,卜力这个怂恿孙、李合作、宣告两广自主的设计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到了 7 月 8 日,清政府宣布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④以后,卜力这个计划就必然告吹了。李鸿章接受清政府任命,于 7 月 18 日途径香港。当时他“对广东问题没有多大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猜测在对中国未来的统治者的选择问题上英国的意向如何”?他特别询问卜力:“英国希望谁当皇帝?”从他同卜力的谈话中使英国殖民部注意到李鸿章“不是不乐意当皇帝”⑤的。这时正值孙中山、宫崎等亦于 17 日乘日船“佐渡丸号”抵达香港;但在李与卜力会谈时绝口“不提和孙中山约会的事,反而力劝总督禁止颠覆分子利用香港作为基地”,并“宣称广东和平的主要危险来自香港”。⑥由于当时港方继续维持对清政府允诺的不许孙中山逗留香港的保证,所以孙中山只好呆在“佐渡丸号”上,于 7 月 20 日开往日本。他曾派代理人同卜力联系,“卜力的回答是建议他们不要举行起义”。

实际上,孙中山于 7 月 17 日在“佐渡丸号”上已经召开了军事会议,“将惠州发难之事委之郑士良”。②7 月 24 日,他领衔与陈少白、杨衢云、谢缵

③ 史扶邻著,丘权政,符政兴译:《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73

页。

④ 冯自由:《革命逸史》(四),《孙总理庚子运动广东独立始末》,第 88 页。

① 冯自由:《革命逸史》(一),《刘学询与革命党之关系》,第 77 页。

② 冯自由:《革命逸史》(四),《孙总理庚子运动广东独立始末》,第 93 页。

③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第 81—82 页。

④ 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之起源》,第 181 页。

⑤ 同上书,第 175 页。

⑥ 《光绪朝东华录》(四),第 4526 页。

① 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之起源》,第 178—179 页。

② 同上书,第 178 页。

泰、郑士良、邓荫南、史坚如、李纪南等共 8 人联名致书港督卜力,请英国帮助“改造中国”,并提出《平治章程六则》。③8 月 28 日,孙中山自日本乘轮抵达上海,曾会晤刘学询及英国驻沪领事;9 月 1 日离沪赴日;9 月 28 日又由日抵达台湾基隆。孙中山先生后来回忆说,由于日本“台湾总督儿玉颇赞中国之革命,以北方已陷于无政府之状态也,乃饬民政长官后藤与予接洽,许以起事之后,可以相助。予于是一面扩充原有计划,就地加聘军官, 盖当时民党尚无新知识之军人也;而一面令士良即日发动,并改原定计划, 不直逼省城,而先占领沿海一带地点,多集党众,以候予来乃进行攻取”。④ 1900 年 10 月 8 日(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十五日),革命党人领导的起义就在惠州三洲田爆发了。起义经过如下:

“惠州归善县属之三洲田,稔山等处,向为会党啸聚之区,郑士良奉命运动起事, 即以其地为根据。时有健儿六百人,而洋枪仅三百杆,子弹各三十发,⋯⋯不敷所用。⋯⋯郑及黄福⋯⋯等⋯⋯设司令部于⋯⋯马栏头同志罗生之大屋中。⋯⋯凡近乡樵牧入山寨者,皆拘留之,不许外出,以是谣言大起。⋯⋯庚子闰八月上旬,粤督德寿据各方警报, 乃令水师提督何长清抽拨新旧靖勇及虎门防军四千余人,于初十日进驻深圳、陆路提督邓万林率惠州防军填扎淡水镇龙,以塞三洲田之出路。⋯⋯革命军思坐以待敌之不利, 乃于是月十五晚,由统将黄福率敢死士八十人袭清军于沙湾,阵斩四十人,夺洋枪四十杆、弹药数箱,生擒三十余人,皆令剪辫服役。⋯⋯郑士良适自香港带总理复电以至, 乃集众横冈,改变军令,取道东北,以向厦门。⋯⋯革军⋯⋯二十二日(十月十五日) 趋镇龙⋯⋯敌复惊溃,杀伤甚众,是役生擒归善县丞兼管带杜凤梧及敌兵数十人,杀守备严某,夺洋枪七百余杆,弹五万发,马十二头。⋯⋯二十四日(十月十七日)自永湖出发,⋯⋯遇⋯⋯清军大队,约五六千人⋯⋯战数时,清军大败,向惠州城淡水白芒花等处四散逃窜。⋯⋯二十六日(十月十九日)革命军至崩冈墟,见隔河敌军麇至,数约七千人,⋯⋯次晨⋯⋯苦战数时,清军大溃,因弹药不继,未便穷追。是日进至黄沙洋。⋯⋯二十八日(十月二十一日)至三多祝,⋯⋯是晚宿营于白沙。⋯⋯总理⋯⋯派日本志士山田良政⋯⋯从香港经海丰而达革命军大营,传令郑士良等,谓政情忽变,外援难期, 即至厦门,亦无所得,请司令自决进止云云。山田后以归途失路,为清兵所害。革命军得总理传令,⋯⋯佥以厦门一路既不能行,不如沿海岸退出,⋯⋯然军中饷弹两乏,卒致解体。郑士良、黄福、黄耀廷诸人先后抵香港,旋避地海外,计是役将领阵亡者仅四人。”⑤

当惠州三洲田起义的消息传到广州以后,史坚如等则准备刺杀广东巡抚

署两广总督德寿来响应起义。他们在广州抚院后面租了一间住宅,挖地道把装进一只桶里的炸药安放在离德寿卧室 50 至 100 码的地方。10 月 28 日黎明, 点燃了导火线,轰然巨响,全城震动。但德寿只从床坠地,没有丧命。次日史坚如被捕,于 11 月 9 日慷慨就义。⑥

从 1900 年 10 月 8 日至 22 日的惠州起义,革命党人在整整半个月的武装斗争中战斗是勇敢的,也不止一次地击败了清军;但结果仍不免于失败。失败的原因何在呢?照孙中山本人在横滨与美国《展望杂志》(The Outlook) 通讯员林奇(G.Lynch)的谈话中以为:“惠州起义失败的唯一原因是缺乏弹

③ 同上书、第 181 页。

④ 冯自由:《革命逸史》(五),第 16 页。

⑤ 《致港督卜力书》,见《孙中山全集》第 1 卷,第 193—194 页。

⑥ 《建国方略》,见《孙中山选集》上卷,第 173 页。

药。他表示对此次起义的结果‘丝毫没有灰心丧胆’,说‘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武器装备并作好充分准备,就能轻易地打败清朝军队’。又谈到三十年前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进步,充满信心预言:‘日本是需要三十年才能完成的事业,我们顶多不会超过十五年’。”①孙中山没有讲为什么会缺乏弹药呢? 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破坏和背弃了他们所许诺给他的“援助”。这就说明,他在 1897 年七八月间与日人宫崎寅藏谈话中所设想的“暗结英、日两国为后劲”的起义计划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空想,虽说他不为起义的失败而“灰心丧胆”是值得赞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