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好补充教材 提高《思品》课堂实效

江苏省江都市杨庄中心小学 黄庆山

现行《思想品德课》课文内容一般是一事一议,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 确立一个中心观点,因此不可能大容量地容纳许多内容,这就需要教者适当地补充些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进一步说明观点的材料,以强化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道德认识,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培养品德行为。但补充的教材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补充教材宜围绕课文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忌随意性。现行教学参考书每一课的补充教材少则一二个,多则五六个,有的侧重于明理,有的侧重于激情,有的侧重于导行。如果教者信手拈来,不加分析、推敲,就可能使道德风尚在学生心中缺乏鲜明生动的印象,使学生产生朦胧感。因此教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情感和认知规律。精心选择、编写能使课文中的道德形象更鲜明更直观的补充教材。如《不比吃穿》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艰苦朴素是我国的光荣传统,不和别人比吃穿。”在深化教育时,教学参考书中六个补充教材:《比什么》与教材情节“同”,《追求吃穿把我害了》与现实差距“大”,难易度与学生不相宜。我从中选择了《秋游》一文,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课文中的“不比穿”扩展到“不比吃”,学生讨论激烈,兴趣盎然,在“俭朴生活,不但可以精神愉快, 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徐特立语)”中结束全课,意犹未尽。又如《可爱的江苏》一课,事例成人化,学生兴趣索然。在补充教材时,我收集了本校发展史的图片,激发学生爱校热情;播放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录像及“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扬州风景图片,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热情。

通过这样可想、可望、可触的意境参观法使学生充满了拾级而上的情趣,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情感效应,从学生最需要、最能奏效的方面入手深化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第二、补充教材宜将学生的思想认识向道德行为发展,忌教学效果的单一性。《思想品德》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按道德规范去实践,化为实际的行为。所以教者选用的补充教材忌在同一层次的道德认识上徘徊,而要向深层次、纵向发展,使学生愿意行、乐意行,逐渐养成习惯。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在学生明白了“自我服务的内容, 知道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爱劳动的表现”的基础上,我将补充教材进行优化组合,以生动形象的录像形式出现,通过分析、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知道了: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不会做的事要学着做,别人的事要帮着做,集体的事要争着做。这样不断提高、推进,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且把握准各自重点,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同时又优化了教材的内在联系, 推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设立的“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联系卡”表明, 大部分学生都能经常参加劳动,由以往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太阳”,变成“勤劳的小蜜蜂”,乐于助人、关心集体也蔚然成风。又如《孝敬父母》一文,学生了解到边荣唐是个争做家务、关心孝敬父母的孩子,这时我特别讲了《陈毅探母》这个故事,讨论陈毅元帅的高尚情操:①身居高位的陈毅出国归来,看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做了什么事?②他是怎么说的?③大家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使学生明白了“孝敬父母还要在经济上、生活上、精神上给予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尽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拓展了课程体系的道德境界,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促进了道德行为的养成。

第三、教学补充教材的形式宜灵活多样,忌形式的单调。教者应充分备课,如配有适当的图片、实物、音像,创设“乐学”氛围,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通过这样的情景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 常常对学生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如《珍惜时间》一文的重点是向学生讲清时间是宝贵的。为了强化这一观点,我在教学中播放了本镇制杆厂每分钟生产水泥杆 3 根、玩具厂每分钟生产玩具 46 只、电器

厂每分钟生产电器配件 58 个的录像,这些亲切、熟悉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拓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深化了道德观念的领悟,推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又如教《不乱花零钱》前,我在本校作了统计,在教学时出示了下列统计表格:

节约数量

比较数量

你每天节约( )元

可购买( )支铅笔

(以 0.1 元一支计算)

按此

计算

你一年节约( )元

等于你爸爸( )天工作收入

(以一天 20 元计算)

全班 60 人一年节约( )元

可买( )本课外书

(以每本 5 元计算)

全校 600 人一年节约( )元

捐( )个希望小学

(以每校 1000 元计算)

通过这种手段的创设,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所阐述的道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思想体现为鲜明体验时, 儿童才能理解它”,通过这一补充教材的设置,既明理,又激情,达到了情理交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