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结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握时机,适度渗透

对小学生要不断地渗透道德的、思想的、情绪的、体能的教育,这些教育只能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不能是穿靴戴帽口号式的说教。怎样适时、有机地渗透呢?

(一)抓住情感“火候”

孩子的感情易于显露,也易于变化,要“趁热打铁”。如第七册《为中华民族扬威》一课,当学生读到荷兰侵略者被围困了九个月,伤亡惨重,被迫投降时,无不欢欣鼓舞,都激动地说“郑成功为中华民族扬威了!”找抓住这一情感“火候”,因势利导,通过插图,启发学生:“同学们读了那么多课外书,看了那么多电影电视,还知道哪些人曾经为祖国的领土完整而斗争和献身?”“你怎样为祖国统一大业尽力量?”在学生争先恐后地做了回答后,有的问“老师,中国为什么要一国两制?香港、澳门是怎么回事?” “帝国主义那么坏,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跟他们友好?”学生质疑问难,增强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这样抓住情感“火候”,适时点拨,必能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把握教育契机

教育契机,是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起着诱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针对少年儿童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可结合重大节日、国内外大事,把握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如在教学第七册《坚持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扬威》时,正是第十二届亚运会召开期间,这是启发孩子们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佳时期。于是,我抓住这一教育良机,每到一个班上课时,课前谈话就问学生:“到今天为止,中国得了多少枚金牌了?”“当中国得金牌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基础上,然后学习《坚持民族气节》、

《为中华民族扬威》,学生的兴趣特别高,读起女排的豪言壮语特别带情绪, 学习许海峰《“零”的突破》的阅读材料特别自觉。由此可见,抓住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契机,就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有利于发挥思品课的德育功能。

(三)自然、适度渗透

利用思品课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涉及到国家意识、国家知识等方面,如何由浅入深、以小见大,既做到教育面宽,又能循序渐进。除了内容的安排要有质量的要求外,还必须注意渗透的自然和适度。“度”就是指深浅、尺寸问题。要设计哪些有关的知识,都要自然适度。如果过于刻意,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学生会很反感;如果不适度,面面俱到,甚至大讲特讲深刻的道理,老师受累,学生茫然,也不会取得好效果。所以,必须准确地把握教育的“度”,春风化雨般自然而然地进行教育渗透,只有这样,效果才能明显。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除了课堂上讲明道理外,还必须加强行为指导,充分运用影视、书刊、歌曲手段,运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开展“三百”活动(看百部优秀影视片,读百本优秀图书,唱百首优秀歌曲)、搞影评、写观后感、读观后感、召开“知我国情,爱我中华”、“我给党来唱支歌”、“做党的好孩子”、“今天的红领巾,明天的红旗手”等主题队会,讲爱国英雄故事,学习和宣传爱国主义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革命旧址、烈士陵园、风景名胜以及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展览,开展爱祖国智力竞赛,少年消防团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体现了知行统一原则,有利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总之,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只要增强渗透意识,方法得当,并且注意从“小”抓,从“早”抓,从“实”抓,就会使学生从小树立起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