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学情,展示目标

所谓学情,是指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想状况、认识水平及对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如何等。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更是政治课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在此环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了解学生,把握教的“实情”, 确定教育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觉悟等目标,从而使教育有针对性, 学习有方向性,教学过程有可控制性。实践证明,每堂课,教师充分运用“问” 等形式,寻找拨动学生心弦的诱发点去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之火,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励学生争相发表看法、想法,是全面调查学情的最佳途径之一。例如,在讲“人民”这一概念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张《人民日报》,并让学生迅速说出带有“人民”一词的各种事物。学生的思维顿时调动起来,纷纷举手,争相回答。这便是新课的导入。由于这种导入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随即教师发问:什么是人民呢?学生对此感到很熟悉,不加思索,便作出回答。有的说人民就是老百姓:有的说人民是老农民;有的说人民就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广开言路,使每个学生都能“我口说我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此时,教师迅速收集来自学生之口的信息,分析综合后,调整并展示本课时的目标——“人民的含义及时代性。”从而完成导入新课的环节。当然,提问什么问题、怎样提出问题,需根据每堂课的教材内容要求、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相机而定,最好是结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或开门见山,或曲径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