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中满足“参与心理”,提供其参与教学活动的途径

“参与心理”是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学习的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它包含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其中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是中师生

形成良好“参与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师生的心理特点,从培养其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激发和维护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 激励动机,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动机是激励人们积极参与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多数学生尚不能主动地产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而必须从外界施以某些强化方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并促使其转化为内在动机,使其乐意持久地学习。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其年龄大小、目标远近、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坏、意志强弱等有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人因时因地采用不同方式因势利导,不断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其内外动机彼此强化,互相转化,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2. 引导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兴趣是人们积极关心、认识和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力求趋近的倾向。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除通过自身的教学基本功,优美动听、幽默风趣、富于哲理的语言、适度的表情和手势动作、规范的板书外,还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采取新颖生动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快乐生动有趣,产生兴趣,使其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交替,转化成不断追求探索新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志趣。

  3. 激发情趣,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迫切性。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波动状态。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参与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所以它是沟通教学的纽带。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情操,使其对学习产生强烈的热爱,以至产生责任感和荣誉感,那么这种强烈的情感就会每时每刻都鼓舞和推动着他们去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出示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并配以鼓励性的语言和适当、简练自然协调的表情动作,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途径,激发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带着一种高涨的热情从事学习和思考,产生参加教学活动的迫切情感。

  4. 磨练意志,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持久性。意志是支配调节人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一种意向活动。学生由于学习过程的复杂程度增加,加上生理的变化和情感上的两极性,导致学生常常会用情感去支配理智,对学习兴趣逐渐减弱,害怕困难,一旦遇到失败便会一蹶不振。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决心和信心,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力,磨练其坚强的意志, 以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参加教学活动。

  5. 训练性格,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独立性。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的重要心理特征的有机联合体。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发生问题的心理因素,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地加以教育, 逐步培养其预习、听课、答题、作业等良好习惯,使其从跟着学、参与学, 逐步变成自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将来成为引导他人学习的良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交叉的、动态的结构系统。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中师生“参与心理”的特点,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调动学生主动认真学习的内驱力,

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尝到甜头。只有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的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