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变教师“满堂问”为指导学生“读中悟”

如教《惊弓之鸟》一课文,读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过电影”,说说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景“描述”出来。由于学生脑海中有活生生的形象,所以能够自然而然地将“慢慢地”“边飞边鸣”等词语读得比较缓慢、比较低沉。

这篇课文中的对话比较多,教师没有多作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听老师读, 看看教师读时是什么表情,用什么语气,从而领悟到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不同。如更赢是魏王手下的大臣,他跟魏王讲话就应当毕恭毕敬,很有礼貌。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注意对话中的提示语,以表情助阅读,从而表达出人物的心情和语气。如魏王的“大吃一惊”、“更加奇怪” 等等。

学生悟不出来的,就要讲解,就要启发,如教这篇课文提出的问题就很有启发性:更赢为什么见这只大雁飞得慢,就知道它是受到箭伤的?其他人见到了,为什么不知道?通过点拨,因为更赢是有名的射猎能手,有丰富的射猎经验,所以能正确判断。学生通过这样的讲解就能认识到:知识越多, 越有经验,认识能力越强,也就越聪明,从而受到教育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