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新观念,变“抓少”为“抓大片”学生

素质教育的要义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使之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是偏爱那些优等生,这样的学生在我们这类普通中学仅占 20%,而后进生却占 20%—25%,这些后进生往往又是“双差生”。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首要问题是转变这些后进生的思想,引导他们由“厌学”转为“想学”、“爱学”。这就需要老师爱这些后进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情感教育放在首位。

  1. 从情感教育入手,采取“五个优先”

为了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全组教师逐个摸清了这些学生的家庭、思想、个性等情况之后,使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对他们采取了“五个优先”: 思想上优先关心,课堂上优先提问,作业上优先批改,活动中优先参加,课余优先辅导。使这些被人“厌烦”、“头痛”而自己又“破罐子破摔”的孩子,重新振作起精神,他们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也能主动或愿意向老师讲出。情感的沟通,促使他们逐渐克服缺点,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并向“我要学习”转变。

  1. 课堂上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法

后进生虽然愿意学习了,但从学生整体水平看仍参差不齐:优生吃不饱, 中等生提不高,差生吃不了,效果仍不理想。为此我们学习了泪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结合本年级学生具体情况,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我们根据摸底排队,将学生按学习态度和掌握知识情况分成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类是反映快,学习勤奋者或学习勤奋反映较慢者,突出“勤奋”的特点。第二类是肯学习,但持续性短,或学习不得法而不用脑者,突出“缺乏自觉性”。第三类是厌学,纪律涣散成绩差者,也就是“双差生”。教师在备课中,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均按以上三类学生设计,把知识点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阅读理解,第三部分是积累联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同层次的同学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掌握不同的知识内容。特别对“双差生”要求基础知识经过反复练习有一定要掌握。舍得丢掉一些繁难的知识,只有这样“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因人而异, 才能学有所得。

教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特长,全面提高学习成绩。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差生中有的模仿力好些,有的表演能力强些,有的朗读能力好些等。老师按其特长多给予自我表现的机会,做到既备

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

我们还注意从这三类学生中抓好典型,用典型引路,由于典型抓得好, 因此对同类的学生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1. 组织各种活动,课内外强化教学效果

要大面积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单靠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重视了第二课堂的活动。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组织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强化了学习效果,提高了语文知识能力和水平。我们先后组织了讲演比赛、朗诵比赛、办手抄报比赛、优秀作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特别是组织的后进生“语文基础知识”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反响很大。原以为这些后进生不会感兴趣,没想到这些在历次活动中不被老师重视的孩子,因为老师能平等看待他们而增强了自信心,人人认真复习,积极准备,呈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有几个学生因参赛人数限制没能报上名,竟多次主动要求参赛。老师也为其热情所感动,破例增加名额准其参赛,从而更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组织自办自写的“作文园地”上,有的差生的作文经过反复修改,最后也在作文园地上登载了。

教材中的“听说训练”并不属于考试的范围,因此是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然而我们却认为它是听说读写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训练。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引导,改变作业形式,提出要求,把“说”的练习,转化为自编自演短小精悍的文艺小品,学生情绪高昂,搜集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落选”、“退货”、“爸妈的批评”、“路遇残疾人”、“售票员与乘客”等,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说”的作业,以它新颖的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他们三三两两纷纷登台,台下笑声不绝,掌声不断,这就是以“说话”为课题的活动课,学生们在笑声中学到知识,受到启示,培养了表达能力。

由于多种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陶冶了情操,同时提高了语文成绩,可谓一举多得。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从情感教育入手,抓好课堂教学,又不忽视第二课堂活动,才能由“抓少”变“抓大片”,调动全体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