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住“情感”,导谈感想,催其内化

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直驱力,是促进德育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催化剂。一课将末之际,学生已基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学生是否能与文章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呢?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一些“情感”色彩较浓的课文,我就是抓住“情感”因素,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谈感想,动之以“情”,树之以“志”, 进而催其内化。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先指导学生读懂了课文第一节至第五节内容,然后提问:“大家在作者的带领下,游览了祖国的西沙群岛,你觉得它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答道:“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的地方。”我推波助澜:“西沙群岛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景色优美, 是个很可爱的地方。你知道岛上还有什么更可爱的吗?对此你又有什么感想呢?”这样结合阅读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个学生这样描述:“西沙群岛之所以能保持着优美的景色、丰富的物产,这是由于岛上有祖国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使它不受外来侵略者的破坏和掠夺。所以我觉得这些辛劳守卫着海岛的英雄们更可爱,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长大以后志愿参加海岛建设,把祖国的西沙群岛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有道是言为心声,这位学生的发言正是来自内心的感想,使别的学生也受到感染, 从而产生了思想共鸣和“情感”效应,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

纵观上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必须依“纲”据“本”,遵循德育规律,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同时又要谆谆启发诱导,并善于抓住契机,做到文道贯通。当然,在渗透思想教育过程中运用启发谈话法,还须有机结合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热情,从则在全面落实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德育的整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