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标教学在执着一家,兼学各派的基础上可纵向贯通,横向比 较,同中求异,深入底蕴,掌握实质,力求形神兼备

一经认准教学方法和模式,应努力实践,观察比较,分析研究,从中积累经验,发现规律,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然后进行学习、推广、补救,使其趋于完美。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所运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即使运用同一教法,也有优劣之分。我们应该在引进来的基础上走出去, 共同学习、交流、补充,使目标教学从小课堂推向大课堂,从单学科推到多学科,从部分学校扩展到更多学校。使形似的求神似,使神似的形神兼备。只有这样,目标教学才有生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课堂目标教学在请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自己为主导,求实、勤奋、开拓、进取,搞活自己的课堂教学。第一,从备课入手,做好两手结合。一是备内容与备教法相结合,二是

备教材与备学生相结合。要以教材为“矢”,以学生为“的”,以教学为“技”, 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方法得当,即能技高一筹,达到“矢矢中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施教的媒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施教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胸中有法。在此基础上,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学。

第二,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老师的教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人格上获得充分发展。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学,怎样使学生学会,老师就该怎样设计, 把教和学的关系要调整过来。如何调整?其一努力克服问答式教课方式。目标教学尽量强调教学目标与课堂实施的对应性,但不能把教学目标当成一个个问题,采取问答式教学,上成呆板的“目标解答课”。这种教学虽是亦步亦趋按目标教学进行,可学生获得的只是一些分条列点式的结论。这就成了一种变相的注入式教学。其二需努力克服串讲式教学。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的分析仍偏多,要知道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 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工作,主要不是讲授而是引导学生去知,去感,去悟。因此教师应把自己“教”的重点由“提供结论”移到“教会揣摩”上来。(这即是赞可夫“教学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的”原则应用)

第三,集中目标,开拓“思”源。“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 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的这段话使我们联想到人们常说的“学而不想,隔靴搔痒”的道理。

“思”即是学生在教师点拨下“动之以渔”的精思过程。教师应抓住目标,时刻遵循学生“接受信息——贮存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思维转迹,将学生的思维目标朝“门”而导,并逐渐增加梯度,引导学生思维的“爬坡”能力。

第四,授之以学法。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法是个核心,不掌握一定的学法,就不能获得自学能力。如何归纳,如何推理;遇到这样问题如何处理,遇到那样问题如何破解。多教学生几个“为什么”“怎么做”,少教几个“是什么”。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应用的方法,即使是遇到一些类似或生僻的问题, 学生也能够处事不惊,迎刃而解。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既如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抛弃以字词识记加语、修、逻、文等知识加读写知识抽象理解来肢解文章的方法。要知道,这样就破坏了知识的整体性, 充其量学生获得的不过是一些零散的无实用价值的知识碎片。学生虽然得到了一些,但并不能达到我们目标教学提高素质能力的目的。

第五,“反馈——矫正”既要充分又要适度。充分,就是以训练为主线贯穿全过程;适度,就是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服务于学生达标。一要防止走过场,二要防上讲练脱钩,三要防止训练模式僵化。有人认为“没有检测反馈的课,就不是目标教学课”,本人不敢苟同。试想,课文所选文章,一篇大都需 2—3 课时完成。如果每课时都有检测,势必要减少授课时数,时间不足,就会导致教师架空分析走过场,而挤掉必要的思维训练和语文训练。有部分教师为了使自己课堂目标教学上得顺溜,所筛选练习的内容和要求层次偏低,没有思考余地,学生一看即明,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笔者认为教师设计练习要有代表性,要在作者思路、文章内容、写作方法上进行整体性思维训练。在“检测一反馈一矫正”的整体系统中,矫正最为重要。矫正应该是双向性的,受教学内容和达标人数影响,教师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目标教学走开放、搞活之路,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利于

使语文目标教学更加完善。只要我们录活机智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断深入研究,开拓进取,目标教学是会走出误区,步入姹紫嫣红的园地,成为教学领域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