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遏制策略
●遏制
遏制手段,重在控制竞争对手,使之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是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不给对手以反击的机会。遏制策略,通常有三种选择,即以彼之予,攻彼之盾;先发制人;恐吓。
●以彼之予,攻彼之盾
即通过某些手段,使竞争对手处于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比如,针对竞争对手的某一种获利产品,开发出一种新的替代品。此时,如竞争对手采取相对应对策,也开发同类替代产品的话,必然造成与自己原有产品的竞争; 如果竞争对手不采取相类似对策的话,就只能眼看着自己的产品市场白白地丢掉。这必会使竞争对手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再比如,某个小公司同大公司就某一种产品展开价格战,大公司却很难采取报复行动,因为大公司有许多类似的产品,销量也很大,如果其中一种产品降价,消费者便会认为其他产品也将全面降价,从而会给大公司带来甚至超过小公司营业额的巨大损失。但如果大公司不采取相应的报复行动的话,也会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西屋电气公司在这方面就曾吃过很大的苦头。60 年代,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针对西屋电气公司的照明用品之一——灯泡采取了降价策略,西屋电气公司以同样的手段进行报复。可没想到,西屋公司灯泡降价后,使消费者错误地认为西屋公司的其他产品也将降价。由此便造成了这样的后果:西屋电气公司其他产品销量人幅度下降,从而给西屋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先发制人
俗话说,先发制人,而后发制于人。企业竞争,如果先行一步,就可能先获得稀缺资源(如专有技术、重要原材料、人力资源,甚至包括某个产品的生产垄断权);就可能尽快积累经验,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就可能尽快建立起顾客忠诚;就可能形成强有力的进入障碍。
例如科宁玻璃公司,抓住时机,抢先进入了光纤应用光源领域,占尽先机,成为这一领域的主导者。
●恐吓
通过恐吓手段,可以将竞争对手的某些想法消灭在摇篮之中。比如,在某一领域,故意保持一定程度的过剩生产能力,就会使潜在的进入者产生恐惧心理,迫使他们改变主意。某一竞争对手打算采取降价策略,为了警告它, 该企业便大肆宣扬自己也正考虑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由于企业资金雄厚, 实力强劲,竞争对手自感尤力竞争下去,就可能放弃原来降价的设想,一旦竞争对手放弃了挑衅性主张,本企业也不必真正实施降价行动。
以上三种策略,主要是以遏制竞争对手为主要目的。这种遏制策略能否真正凑效,关键在于知已知彼,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营销策划、生产手段、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