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质量控制
产品的加工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因而在生产控制中,还必须要强化质量控制。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
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与成本。而在质量与成本中,质量水平又直接决定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在产品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产品质量。
正由于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在生产作业管理中,一定要注意强化质量意识与质量控制。
这里的“质量”是广义的,不但包括产品质量,而且包括工作和服务质量。
●加强质量控制,提高生产力。
在生产管理中,一定要强化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控制。所谓“工作质量” 是指,各项工作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产品质量是工作质量的反映。也正因为如此,要提高与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首先提高工作质量。
加强质量控制应该包括两层含义:首先要强化对生产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的质量控制。因而必须全面加强对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的管理。其中的服务工作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生产服务工作与营销服务工作。这里要强调的是:加强管理决不是仅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或生产现场的管理。其次,要强化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使产品质量及其波动处在控制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质量控制中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例如, 用 TQC 管理方法管理与控制产品质量。再如采用 ISO9000 标准,强化对产品质量的管理与控制。
总之,一定要克服传统的观点,系统地强化质量控制,才能全面提高生产力水平。
●产品质量特性及其波动。
产品质量特性主要是指产品的性能、寿命、经济性、安全性与可靠性。其中产品的性能是指产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也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根本原因。寿命是指产品的安全有效的使用时间,产品寿命越长,越耐用,相应的产品质量特性值就越大,因而越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经济性是指购买与使用产品的费用水平。所以经济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购买时一次性支付的费用水平,二是使用中支付的维修费用水平等。安全性上要是指产品使用中的安全程度,可靠性主要是指产品使用中的方便程度与可靠程度。由于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批产品的质量特性值可能是不同的。
产品质量波动是指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参差不齐的现象。产品质量波动据其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正常波动与异常波动。正常波动也称偶然波动, 是指由于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出现而引起的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参差不齐的现象。由于偶然因素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无法控制,偶然的质量波动也是不可避免和无法控制的。因而这种质量波动是允许的,但应事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与防止偶然因素的出现。消除偶然的质量波动是徒劳的和不合算的。异常波动是指由于系统性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参差不齐的现象。系统性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因素,由于系统性因素
引起的质量波动的波动幅度较大,而且给企业带来的危害也较大。因而,必然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与重点。
一般来说,影响产品质量波动的因素主要有五个因素,称为“4MIE”因素理论。这五个因素分别为:人(Man)、机械设备(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与环境(Environment)。因而,要控制产品质量与产品质量的波动,就必须对上述五个因素进行系统的控制。当然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产品质量及其波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因而应采取一定的方法,(如鱼刺图法) 分析产生的原因与主要原因,通过对主要原因的控制,使产品质量波动被控制在控制状态。
●质量保证。
所谓质量保证是指企业对用户在产品质量方面提供的担保。保证用户接受或购买到的产品在其寿命周期范围内,性能、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都符合规定的条件与要求。
在这里的“用户”也是广义的。它不但是指企业的消费者与用户,而且“下道工序也是用户”。因而,就质保来说,它不但包括企业对企业外部用户的担保,而且也包括上道工序对下道工序提供的质量担保,以及上一车间对下一车间提供的质量担保。
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企业的质量担保是由若干个担保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构成的有机体系。这一个有机体系可称为“质量担保体系”。
企业的质量担保体系的运转方式,采用的是“PDCA 循环”方式。其中的“P ”是指计划、“D”是指实施、“C”是指检查、“A”是指处理。
“PDCA 循环”实质上反映了管理改进或管理的一个完善过程。即第一步编制质量(改进)计划。第二步实施计划,第三步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第四步处理计划执行情况中的经验推广与遗留问题,一般来说,这个过程中的遗留就是下一周期的质量问题,从而下一周期或过程的质量计划就要据此而编制。这样,“P—D—C—A”就构成了一个首尾连接不断重复进行的循环过程。
该循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环环相扣,而且每循环一周,产品质量就提高一步。因为每循环一周就要解决一个质量问题。
- TQC。
即全面质量控制,全面质量控制与传统的以质量检验为中心的质量控制相比有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质量的含义是全面的。
这里的“质量”不但包括产品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并且强调以工作质量为主,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首先提高工作质量。
②强调全员管理。
即在全面质量控制中,强调企业的每一个职工都要参与质量控制与管理,每个职工都要注意质量。
③强调全过程的管理。
不象传统的质量控制那样,以质量检验为核心,只注重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而是强调与产品生产过程有关的所有环节的质量控制。而这一全过程, 主要包括:产品工艺设计——生产技术经济准备一一基本生产——辅助生产与生产服务一一销售——售后服务。而且也强调了“产品工艺设计”过程的
质量控制与售后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产品工艺设计”阶段的质量状况,直接决定和影响产品的质量状况。
④方法是全面的、综合的。
传统的质量控制有七种方法,如鱼刺图法、控制图法等(称为“老七种” 法),而全面质量控制也有自己的七种方法(称为“新七种”法),它强调要综合运用上述十四种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系统的控制。
●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就是检查分析产品的质量特性值符合规定标准的程度。在传统的质量控制中,质量检验是核心。然而,到了现在,有人片面地认为产品质量是由设计和制造来决定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因而对质检工作不于重视。有人甚至认为:TQC 强调从事后把关向预防为主转化。强调事先采取预防措施,消灭可能的质量伺题,因而认为质量检验是可有可无的。所有这些观点都是十分片面的。在当今的条件下,仍然要高度重视质量检验工作。
因为质量检验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一般来说,质量检验的基本功能有:把关、预防、报告、改进的功能。所以在 TQC 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而要强化质量检验就必须注意,在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的基础上,强
化质量检验的“三性”建设,以及强化对质检员的管理。质量检验制度主要包括:
①“三检制”。
即产品的质量检验必须坚持:操作工人自己检验、操作工人之间相互检验以及专职质量的检验相结合的制度。即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质量检验制度。
②质量的一票否决制。
即无论车间、班组及职工其它各项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即使再好只要出现质量问题,其它优点与成绩都被否定。因而不能参与评奖、不能参与评先进工作者、也不能晋升等。
③重点工序的双岗制。
为了强化对重点工序、关键工序的控制,必须在重点工序上设置双岗。既不但要设置操作工人的岗位,而且也要设置专职质检人员的岗位。在这些工序上,操作工人的操作必须要有专职检验员的亲自检查与监督,以确保关键工序、重点工序上的产品质量水平符合和高于规定要求。
④签名制与追溯制。
即操作工人加工完产品后要签名,质检员检查后也要签名,当消费者或用户发现质量问题时,要反回来追溯到有关的责任人,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质量检验的“三性”建设,主要是指要保证与提高质量检验的公开性、科学性与权威性。从而真正发挥质量检验的作用。
同时,由于质量检验主要有质检员承担,为了保证质量检验的公开性、科学性与权威性,必须要加强质检员队伍的建设。其中主要是提高其思想水平与专业水平。确保能真正有效的检验产品,同时公正地、不徇私情地开展质量检验工作。
●质量点的控制。
所谓“质量点”是指关键的质量控制点。企业的关键质量控制点主要有两类:一是对产品质量起关键作用与重要作用的工序,二是薄弱环节的工序。很显然,据抓主要矛盾的原理,抓好质量点的控制,就有利于从总体上保持与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而要强化对“质量点”的控制、除了前面谈到的“双岗制”外,还必须结合其它措施。例如车间主任或工段长对“质量点”负责制等。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效果,应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标准。尤其是 IsO9000 标准体系。由于 IsO9000 标准体系包含的内容较多,而且基本术语,构成要素等内容也较多,限于管理,这里不再具体介绍。希望读者能认真研究 ISO9000 标准体系,并把这一标准体系运用到企业质量控制中去,从而提高质量控制效果和产品质量水平。虽然该标准体系要求的条件较严,但作为一种能得到国际上承认的较好的标准体系,企业还是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争取采用这一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