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争环境分析
●竞争环境的构成要素
兵法讲: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企业也一样,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明晰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
企业本身的优劣势。竞争制胜的原则之一,是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这个道理很简单,但真正运用起来,却很困难,究其原因,不能客观认识和评价企业自身优劣势,是关键的一环。企业的优劣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特定的参照物和时空定位而言的,它不是成不变的。比如,在晶体管时代,拥有晶体管这项技术不能不说该拥有人具有技术优势; 可到了集成电路时代,拥有晶体管技术同拥有集成电路技术相比,熟优熟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在客观分析企业优劣势的基础上,要注意抓关键的制胜因素,即对于某项决策支持最大的长处和制约最大的短处,如何扬此长避此短是关系到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同行业内的竞争,是构成竞争的主要力量。比如通用汽车公司与福特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公司、大众汽车公司的竞争,就属于此类。
潜在的进入者,构成了另外一支竞争力量。潜在的进入者,可能是目前还没有出现,但在将来某个时候可能出现的企业,它对现有的企业构成了进入威胁;也可能是目前已经存在,但还没有进入当前市场或经营领域的企业, 这类企业,也会对现有企业构成进入威胁。
替代品的竞争。替代品,是那些功能相近可以互相替代的产品,比如钢笔和圆珠笔。替代品也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它包括现有的替代品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替代品。
资源供应方,对企业也构成竞争。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有限性及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需求者力争夺资源而竞争; 同样,多个资源供给者也为了争夺资源需求者而竞争。资源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力量对比关系决定了他们的讨价还价能力。
客户或客户群。企业是为一定的客户群服务的。企业与客户群之间也存在竞争,这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行业发展空间。行业发展空间的大小,行业的成熟程度,行业的寿命周期阶段,决定了企业发展所处的大环境。如果是夕阳行业,整个市场容量基本固定,企业所处的发展空间不再扩大,甚至会逐渐萎缩,这必将束缚企业的发展。相反,如果是朝阳行业,整个行业呈扩大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企业竞争环境模型(见图一)。
图一 竞争环境分析
●企业竞争环境各要素分析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对于一个行业来讲,如果有新进入者加入,意味着行业内生产能力增加,供给增加,市场占有结构将发生变化,资源的需求者增加等等。对于现有企业来讲,由于新进入者的加入,使它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变化,获利能力也将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现有企业要尽量设置一些进入障碍来阻碍潜在的进入者,而潜在的进入者要想进入某一行业,必须克服进入障碍,并为此付出代价。现有企业在哪些方面能够形成进入障碍? 主要有: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在企业内几乎处处存在,不仅在生产部门,而且在营销部门、管理部门也存在。规模经济意味着成本节约。对于新进入者来讲, 难以一下子达到规模经济。
*产品差异化。这主要是从顾客忠诚角度而言,“先人为主”的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原有企业经过多年的营销、服务等努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顾客忠诚,形成了产品的差异化。新进入者显然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投资的需求。新进入者处处都需要“钱”,产品开发、广告、生产、存货等等构成了对资本的强大需求。但新进入者由于没有资本积累,资金实力较弱,难以满足早期扩张性投资需求。
*转换成本。如果某一客户或客户群过去一直使用某一产品,就会对这一产品产生各种辅助性投入,比如培训费用,熟练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及投入的时间、精力、辅助的专用工具及装备等。如果这一客户群放弃该产品而转向其他产品,必然再次发生相关的辅助费用,这就构成了转换成本。由此可见, 增加客户的转换成本,有助于巩固顾客群,提高进入障碍。
*销售渠道及服务网点。原有的销售渠道已为原有企业所占领,新加入者只能牺牲更多的利益来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这一点也构成了进入障碍。
*其他因素。包括专有技术、原材料供应商的长期供应关系、政府政策等等。
行业内原有企业,旨在提高进入障碍,而潜在的进入者又旨在打破这种障碍,这就是双方竞争的焦点。
本行业现有竞争者的抗衡。现有企业的竞争,一般采取价格战、服务战、质量战、资源战、形象战、品牌战等多种形式。它们之间的竞争程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势均力敌竞争企业的多寡。多,则竞争激烈;少,则竞争程度弱些。比
如五十年代的美国汽车业,同现在相比,因没有日本、欧洲企业的竞争,生存空间大得多。
*行业增长速度。如果行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萎缩,就会使现有企业的竞争加剧。反之,如果行业在高速增长,可能会使现有企业体会不到剧烈竞争的压力。
*固定成本和库存成本。如果行业内存在过剩生产能力。固定成本就高。为了降低固定成本,满足生产能力,就会造成价格下降。对于库存成本来讲, 如果库存成本高,企业为降低库存成本,也会造成价格下降。这样,使竞争更加恶化。
*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和产品转换成本低,会使竞争更加激烈。
*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也使竞争日益激烈。
*退出障碍的存在,使无意竞争的企业不得不留在原来行业里继续竞争。退出障碍的形成,主要有:专业化的固定资产、战略协作关系、政府和公众的限制、感情上难以接受等。
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某一行业的收益水平和风险程度。见图二。
退 出 进入障碍 |
障 碍 |
低 |
高 |
|
---|---|---|---|---|
低 |
收益低 |
风险小 |
收益低 |
风险高 |
高 |
收益高 |
风险小 |
收益高 |
风险高 |
图二 障碍——收益——风险模型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替代品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价格性能比。如果替代品的价格性能比优于本产品,则其受到的压力就大一些。
来自资源需求方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在提高价格或降低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资源供应者的多少。多,则使资源供应者处于不利地位:少,则使资源需求方处于不利地位。
*是否存在可替代资源。存在,则使资源供应方处于不利地位。
*是否是资源供应者的主要客户。是,则资源供应方竞争力强些。
*该资源是否为企业的必需资源。是,则资源供应方竞争力强些。
*是否对该资源建立起了转换成本。建立了转换成本,则资源供应方竞争力强些。
来自顾客或顾客群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为降低价格或提高所购商品或服务质量。主要受以下几因素的影响:
*是否为主要的顾客。如是,他们的要求一般都会得到满足。
*是否存在较高的转换成本。如果不存在较高的转换成本,来自客户群的压力就大些。
*客户是否有较高的利润率。如果客户的利润率低,则压价的动力就大; 如果客户的利润率高,则对价格不大敏感。
*客户是否必需或急需该产品。如果是,则来自客户的压力就小。
*客户是否掌握充足的信息。如果客户掌握充足的信息,包括市场信息、替代品信息等,就会增加他们的竞争力。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以上竞争力量构成了企业的竞争环境。企业制定竞争策略,就是在这个环境中适当定位,使各种竞争压力最小,并有利于企业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