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抓好课堂中的读、想、讲、写四个环节

  1. 读: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强调了“读”的重要性。鉴于这种情况,课堂上必须狠抓“读”这一环节。这里说的“读”,不是随意放羊式的让学生读,而是教师在精研教材的基础上,在课文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这里应说明的是,选题要突出重点, 不能漫无边际,过简过繁都是不适宜的。如《中日黄海之战》一课,教师在学生读之前提出的问题是:(1)说出黄海大战发生的时间、原因和经过。(2)丁汝昌、邓世昌等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里?抓住这些主要问题后, 课文中的其它知识便可迎刃而解。

  2. 想:就是读后要好好想一想课文的内容,想一想教师提出的问题,想一想前面学过的知识同现在讲的知识的联系是什么,力求每一课的主要问题能从正反不同的角度上多想一想,初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说,历史上的淝水之战和官渡之战的共同点是什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邓世昌、郑成功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动脑思考对比,不仅有助于理解当堂学习的内容,而且对于前后知识的串联,对于系统掌握课本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有益的。

  3. 讲:主要指在学生读、想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检查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作重点指导性地讲。讲,必须在“点”“拨”二字上下功夫。所谓“点”, 就是要做到画龙点睛;“拨”就是拨开云雾如睹青天。面面俱到的“讲”要避免,那样的“讲”,既浪费时间,又会引起学生厌烦。“点”、“拨”式的精讲、启发式的讲,才能调动学生研究课文的积极性,才能体现学生的主

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对学生加深理解把握课文知识是有益的。比如说有这样一段课文,是在黄海大战的危急时刻,邓世昌对部下说的话:“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声威,也就达到了报国的目的。”这段话同学们大部分教能理解其含义。我只是重点抓了“置之度外”、“声威”两个词。“置”是放置,“度”是考虑。合起来便是把生死放在考虑之外。“声威”就是声誉和威望。同前面的牺牲联系起来,便可理解为:我们今天战死,可以壮大国家的声誉和威望,可以报答国家,是完全值得的。有了这样的分析,后面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敌“吉野”舰撞去,不幸遭鱼雷攻击,以至致远舰二百多名将士壮烈牺牲,这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精神,便不难理解了。

  1. 写:历史课的写,是在课堂读、写、讲的前提下进行的。首先要写好课堂笔记,做到根据老师提出和讲述的问题,有条理、纲目清楚地写在笔记本上。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地留出时间,争取在课堂上让学生作好课后的有关作业,向课堂 40 分钟要效率。一般不轻易给学生留课后作业。第三,重要的课文要写出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