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发现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一切创造性的学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到解决问题结束的。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就要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提出问题,设疑解惑。
在上《太平天国运动》这节课时,我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经过、拜上帝会组织内部的斗争以及中外反革命势力的勾结等重大史实讲清楚后,就有意识地提出:太平天国运动从 1851 年爆发,到 1864 年天京陷落,前后坚
持了 14 年,革命烽火遍及 18 省。这样大规模的农民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为什么它最后还是失败了呢?有的学生回答: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了,外国资本主义直接帮助清政府,反革命的力量大,所以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了。我进一步引导说:敌人力量比较强大, 革命却不一定失败,例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是打败了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吗?大家再想想,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有的学生又答:因为发生了天京事变,伤了太平天国的元气,革命力量削弱了。还有的说:杨、韦内讧后,洪秀全不信任石达开,石达开负气带走了大批精锐部队,这又进一步削弱了革命力量。到这时我才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农民反对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但由于农民小生产的特点,没有也不可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理论武器;由于农民阶级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不能彻底摧毁封建经济, 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由于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战胜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由于农民阶级本身的弱点和缺点,太平天国领导者不可避免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犯了一些错误。经过这番探究和分析,使学生不仅明白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单纯的农民武装斗争是不能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而且在原来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把所学的具体历史知识提到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高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