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整体观念?
首先要贯穿于教师的备课。主要抓住三点:
(一)开学之初,教师要通读历史教材,对所授年级的教材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以便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既能考虑每一堂课的知识容量,又能注意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尽可能让每第一堂课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认真钻研教材,掌握编写意图,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谓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大到古今上下的联系、因果关系,中外国际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小到教材某一单元、某一章节的前后左右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分析《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一单元教材的, 可抓住一个中心事件,那“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前后有机地联系,整个第一单元的内容之间便成为一个前后呼应的整体。学生可顺着这个思路,有重点地,有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
(三)将知识分类整理,备相应的题目。在备课中,结合讲课内容,准备一些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也是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做练习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教材知识的过程。例如;在世界史教学中,有关美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状况和对外政策等内容。用“美国是怎样发展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又是怎样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一题便能贯穿整个美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其次,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备课的整体教学设想仅是一个蓝图,必须在上课中具体落实可抓以下四点:
(一)新课讲授之前,要求学生先阅读、记住教材目录。读书应先读目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材整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检查学生掌握目标的情况,以此来督促学生自学预习,以便在讲述新课前,学生就能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了解。
(二)在新课具体内容的讲述前,教师对所教内容作一个提纲挈领的概述,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的知识框架。
(三)在具体知识的讲授中,时常向学生揭示知识点之间前后左右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看到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四)在每堂课结束之前巩固知识的小结中,除了重申新授课的知识要点外,还应进一步强调知识的整体联系。以世界史为例:讲完“十月革命” 之后,和学生一起回忆:在我国历史上的三次革命及各次的意义;巴黎公社为何失败?十月革命如何能胜利?等等。这样,通过“滚雪球”式的前后联系,就能由每堂课的“小整体”进而发展到“大整体”。
第三、要结合于检测中。知识的检测除了有检验教和学的情况这一功能外,有对学生思考还具有导向作用。前面已谈到,在备课中应备相应的综合性习题,注意古今中外的知识联系。在平时的检测和考试中,也应相应地安排这类试题。在历年来的高考、会考中出现了许多典型的题目。如:以人物为中心:“扼要举出周恩来同志在我国民主各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以事件为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各阶层抗日执行了哪些重要政策?”以地区为中心:“19 世纪以来,山东是怎样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同类内容的纵向归纳:“《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类内容的横向归纳:“英美法日四国资产阶级或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各有什么特点?”中外联系:“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诸如此类,在平时的练习和测验中,结
合这类题目的训练,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整体性思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