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夏关系恶化
为了解除对金用兵时来自侧翼的威胁,成吉思汗又先后于泰和七年(元太祖二年,夏应天二年,1207 年)、大安元年(元太祖四年,应天四年,1209 年)两次出兵西夏,夏人招架不住,向金求援,卫绍王认为“敌人相攻,吾国之福”①,坐视不救,夏襄宗被迫向蒙古纳女请和。从此,夏采取臣服蒙古, 向金进攻的政策,金、夏宗藩关系发生危机。
蒙古撤军后,西夏立刻攻金葭州(今陕西佳县),进行报复。大安三年, 李遵顼立,为神宗。他继续执行附蒙抗金的政策,不时侵掠金朝边境州县, 却通使如故。当他得知金军败于浍河堡蒙古军直逼中都的消息后,也派兵乘机侵扰泾、邠二州,围攻平凉府。此后,又不时攻掠金朝边境的保安、泾、会、庆原、积石等州和延安府等地。初,金朝还戒饬边吏不得入夏境,后因夏兵侵扰不已,宣宗贞祐三年(夏光定五年,1215 年),诏议伐夏,以陕西宣抚司奏“不宜轻举”,遂罢议。而夏人自鄜延至环庆、临洮沿边地区侵扰频繁,金也不得不还击。四年(1216 年),金军攻盐、宥、夏、威、灵、安、会等州。兴定元年(夏光定七年,1217 年)诏胥鼎以兵 3 万伐夏,鼎力言“止当备御南边,西征未可议也”,又止。此时,金四面受敌,金宣宗有意与夏和,因庆山奴之言而止。①
西夏对蒙古称臣,并未能使其摆脱战争的灾难。蒙古常常征调夏兵随军助战。西夏既受制于蒙古,又屡为金军所败,致使生产破坏,国用匮乏。兴定二年(夏光定八年,1218 年),夏人有和意,要求重开互市、依旧称臣, 金朝却未予响应。此后,双方在沿边堡寨互相侵攻不已,也各有胜负。四年, 金陕西行省与夏议和,不果。自金夏关系破裂,“构难十年不解,一胜一负精锐皆尽,而两国俱弊”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