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耶律大石的抗金活动
耶律大石字重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他通晓契丹、汉文字,天庆五年举进士,历任翰林应奉,翰林承旨,泰州、祥州刺史和辽兴军节度使, 是耶律淳的重要拥戴者之一。他是一位文武双全、有胆有识的契丹上层人物。
北辽建立后,耶律大石曾为西南路都统,败宋兵杨可世、种师道于兰沟甸(今河北涿州新城境)和白沟。居庸关为金人攻破,大石与耶律淳妻德妃萧氏出古北口投奔天祚。
大石率属下投奔天祚,希望争取喘息时间,积蓄力量,重整辽朝。他率兵至龙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阻截西进的金军,兵败被俘。九月,乘隙逃归。此时,阴山室韦谟葛失也提供了部分兵力支援辽朝。于是天祚又忘乎所以,主张立即收复燕云。耶律大石反对仓卒出兵,他说:“向以全师不谋战备,使举国汉地皆为金有。国势至此,而方求战,非计也。当养兵待时而动, 不可轻举。”①天祚不从。
大石知天祚难以共事,便于保大四年(1124 年)率所部 200 人出夹山北行。一路招募诸部人众,得白达达详稳床古儿献马 400 匹、驼 20 峰和一批羊只等资助,抵达镇州可敦城,号召当地十八部共同抵御金朝。镇州是辽西北路招讨司所在地,有一定的基础,对西北诸部也有一定影响。大石得到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骨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长宁宫斡鲁朵军余部)、唐古、忽母思、奚的、乣而毕等十八部和威武、崇德等七州的支持,得精兵万余、战马万匹,遂称王自立。他重新组建机构,“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①,乘金兵无暇北顾之机,积聚力量,做恢复辽朝统治的准备。他在诸部、诸州长官大会上,指责“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宇”②。激励与会官员同心协力,共抗金兵,动员诸部拯救辽朝社稷,“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
① 《辽史·天祚皇帝纪》。
① 《辽史·天祚皇帝纪附耶律大石》。
② 《辽史·天祚皇帝纪附耶律大石》。
镇州周围地区,有水草丰美的牧场,有辽代屯军开垦的农田,大石亦农亦牧,实力迅速发展。他一面联合西夏,一面与南宋沟通,成为抗金复辽的一面旗帜。降金的契丹诸部也人心怀二,这对金朝西北方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威胁。金太宗即位之初,不敢冒然出兵征讨,只戒敕西南、西北路将领谨斥堠,严备御,防止大石与西夏联合。1129 年(金天会七年)大石结束休整, 开始向外发展,攻占了金朝北部二营,并将西部群牧马匹数十万据为己有。
大石力量的壮大引起了金朝的重视。1130 年(金天会八年),金遣降将耶律余睹等追讨,进至乌纳水。大石以可敦城、古回鹘城为中心,向西北谦河地区(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推进,遭到当地黠戛斯人的抵抗。于是他又向西发展,越过阿尔泰山,进入额尔齐斯河,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修筑城池,招抚当地部族,来属者已有四万户之多,这当中有些是为喀喇汗国守边的契丹人。然后他借道高昌回鹘,进军喀喇汗国。行前,他致书高昌回鹘王毕勒哥,追述契丹与回鹘先世之好,表明借道西进的意图。回鹘王献马 600
匹、骆驼 100 峰、羊 3000 只,并愿送子孙为质,做大石的附庸。大宴三日后回鹘王送大石兵马出境。1131 年(金天会九年),大石在东西两线同时与金朝和喀喇汗国交战,东线取得胜利,保卫了漠北;西线没有取得进展,但却牢固地控制了叶密立。于是,1132 年他在叶密立城正式称帝,采用突厥汗号称“菊儿汗”(又作葛尔汗、古儿汗,意为大汗、众汗之汗),又用汉尊号称“天佑皇帝”,重建辽政权,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延庆三年(1134 年),改元康国,定都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
耶律大石北击黠戛斯,西征喀喇汗国,都是为了增强实力,反攻金朝, 收复失地。他毅然将驻守漠北的任务委于部下,而亲率主力西进,军队所过之处,“敌者胜之,降者安之。兵行万里,归者数国,获驼、马、牛、羊、财物,不可胜计。军势日盛,锐气日倍”①。然后,他再次派兵遣将,部署东征。延庆三年(即康国元年),大石以六院大王萧斡里剌为兵马大元帅,率七万骑东征,以青牛白马祭天,建旗誓师。大石命斡里剌:“今汝其往,信赏必罚,与士卒同甘苦,择善水草以立营,量敌而进,毋自取祸败也。”② 这次东征,是收复失地的最后一次搏击,终因西辽与金朝相距辽远,兵出无功。此后,这一部分西迁的辽朝人便在中亚定居下来,与当地诸部共同建设了这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