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幽蓟十六州的并入

天显十一年(936 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末帝李从珂互相猜忌, 石敬瑭谋取后唐而代之,遣使向契丹求援,称臣、称子,约以事成后割卢龙道和雁门关北诸州。九月,辽太宗亲率契丹军援石敬瑭,于晋阳(今太原) 败后唐张敬达、杨光远。十一月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晋割幽(今北京)、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市)、涿(今河北涿州市)、檀、顺、新、妫、儒、武、云、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马邑)、朔、蔚十六州地与契丹,每年输帛 30 万匹。

幽蓟十六州并入契丹版图,是灭渤海建东丹后的又一件大事。从此契丹又占有了幽州、云中一带的大片农业区,这将极大地促进契丹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大批汉人进入契丹统治范围,中原地区以州县治理地方的政治体制和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直接影响着契丹贵族和契丹社会。汉人、渤海人已成为辽政权统治范围内的重要成员。前此,契丹统治者面临的是如何管理进入草原地区的汉人,而现在则必须考虑如何治理汉地。

“契丹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玄宗置经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后习闻河北藩镇受唐官名,于是太师、太保、司徒、司空施于部族。太祖因之。”①建国后,随着汉族人口的增加,不断任命汉官主持汉人事宜,仍袭用唐朝官号。神册、天赞年间,康默记曾任宣徽使、左尚书。韩延徽曾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参决政事;平渤海后又拜右仆射;太宗朝累官政事令、南京三司使。韩知古曾总知汉儿司事,兼掌诸国礼仪,拜左仆射;渤海平,迁中书令。王郁以平渤海有功,累官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守中书令,政事令。但这时的汉官多因人因事而设,机构很不完备,没有形成汉官体系。

会同元年(938 年),晋献十六州图籍,辽太宗初步调整了统治机构和官号,改皇都为上京,府名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南京为东京,改新州为奉圣州,武州为归化州,升北、南二院及乙室夷离堇为王,以主簿为令,令为刺史,刺史为节度使。二部惕隐为司徒,达剌于为副使。麻都不为县令,县达剌干为马步。置宣徽、阁门使,控鹤、客省、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判官、文班牙署、诸宫院世烛(侍中)、马群、遥辇世烛,南北府、国舅帐郎君官为敞史,诸部宰相、节度使帐为司空,二室韦闼林为仆射,鹰坊、监冶等局长官为详稳。调整后,五院、六院、乙室部地位提高,以便加强对十六州地区的控制和监督;在部落组织中引入了汉官名号;增加了负责监督、礼

① 《辽史·百官志·南面》。

仪、文翰、对外交往方面的机构和官员。在南京所辖州县,“置百官,皆依中国,参用中国之人”①。从而向南、北面官制的形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契丹统治者没有改变十六州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而是因其故俗袭其旧制,选拔汉族人士治理,于是在燕云地区首开科举,选拔人才,也为汉族士人提供了入仕之途。

十六州是先进的农业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它的并入增强了辽朝的经济实力,直接推进了契丹社会和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会同五年(942 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死,侄石重贵即位。致辽太宗书只称孙,不称臣。导致辽的南伐。九年十二月,石重贵降,后晋灭亡。

辽太宗下诏晋文武群官,一切如故,朝廷制度,并用汉礼。

大同元年(947 年)正月,太宗入汴,改服中原皇帝衣冠,用中原朝仪接见晋百官,改国号为大辽,升镇州为中京。降石重贵为负义侯,迁兴中府安置。以赵延寿为大丞相兼政事令、枢密使、中京留守,晋官张砺为平章事, 李崧为枢密使,冯道为太傅,和凝为翰林学士,赵莹为太子太保,刘昫守太保,冯玉为太子少保。同时下诏给各藩镇,令其奉表称臣或入朝。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机观变,做建国称帝的准备。

当时,契丹骑兵在晋境,以牧马为名,四出分番剽掠,称为“打草谷”, 百姓倍受扰攘,以致“丁壮毙死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自东、西两畿(大梁和洛阳属县)及郑、滑、曹、濮数百里间,财富殆尽”②。

太宗又以契丹军平晋有功,宜加赏赐为名,责令三司使刘昫营办钱帛。后晋府库空竭,只好括借于都城市民,自将相以下皆不免。又分遣使者数十人至诸州县括借,逼迫严急,民不堪命。于是各地聚众反抗,杀契丹官兵, 攻占州县,给契丹人的统治造成极大困难和威胁,辽太宗感慨万端,他说: “我不知中国之人难治如此”①。深入中原的实践使他亲眼看到了中原地区的富庶,文物制度的完备,中原皇帝的威仪,也使他体验到治理中原的不易, 他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统治这新占领的地区了。

二月,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各地节度使又多杀契丹监军、使者和所任各官,附刘知远。中原州县秩序混乱,契丹不能进行有效控制。

三月,太宗召集百官,以天时向热,难以久留,欲回省太后为名,离汴北归,所任各节度使遂相继叛去。他在总结这次军事征伐的教训时说:“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节度使还镇,三也。”在向皇弟李胡介绍军情时,又指出:“河东尚未归命,西路酋帅亦相党附,夙夜以思,制之之术,惟推心庶僚、和协军情、抚绥百姓三者而已”②。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三年,太宗在后晋故都汴梁驻跸近三个月,对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和民情、军情有了初步了解和切身体会,对如何治理中原也有了初步设想。

四月,在回军途中,太宗病死栾城,东丹王长子耶律阮受军中诸将拥戴, 即位于中京镇州,为世宗,改大同元年为天禄元年。

① 《新五代史·契丹》。

② 《资治通鉴》卷 286,《后汉纪一》。

① 《资治通鉴》卷 286,《后汉纪一》。

② 《辽史·太宗纪》。

世宗天禄元年八月,置北院枢密使,以总宿卫事、孟父房耶律安搏为之; 九月,以叔祖安端主东丹国,安端子察哥(又作沤僧、沤里僧)为泰宁王, 寅底石子刘哥为惕隐,四方馆使、晋降官高勋为南院枢密使,任命了北、南面官系统的最高长官,天禄四年(950 年),建政事省。五年,诏州、县录事参军、主簿,委政事省铨注。南面官中的枢密使、政事令的办事机构建立, 职掌日益明确。北南面官制的体系初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