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活习俗
(一)饮食起居
游牧的契丹人“随阳迁徙,岁无宁居”②,生产生活方式与农耕民族大不相同。他们居住的是便于迁徙的穹庐式毡帐,类似现在牧区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辽墓的石棺上所绘的契丹住地小景提供了这种毡帐的形制:半圆形顶,用皮绳拴缚,四周以木架支撑,以毛毡覆盖,开半圆形券顶状小门,门多东向。这种帐幕便于迁徙,适合于逐水草游牧的契丹等游牧民族。契丹人的迁徙地,夏日选择高阜处,秋、冬、春季则选择背山向阳临水处,即所谓“契丹骈车依水泉”,“背依苍崖面曲浔”。辽朝皇帝和王公、大臣的四时迁徙与普通牧民相似。苏辙对此有具体的描绘。①
对于转徙随时的契丹人,车马是不可缺少的运载工具。由于用处不同, 契丹人的车种类不一。“随水草迁徙,则有毡车,任载有大车,妇人乘马, 亦有小车,富贵者加之华饰”②。辽人的绘画和辽墓壁画中,契丹车多有出现,其形制与时人的记载完全一致。库伦辽墓壁画中的车,皆有螭头,车楼、帷子饰青色帐幔,盖部或四角垂旒苏,与沈括的记载“后广前杀而无般,材俭易败,不能任重而利于行山,长毂广轮,轮之牙其厚不能四寸而轸之材不能五寸,其乘车驾之以驼,上施旒,惟富者加毡幰之饰”③完全相符,当属《辽史·仪卫志》中所记的青幰车之类。
契丹人的食物以乳肉为主,除家畜牛、羊外,野猪、狍、鹿、兔、鹅、雁、鱼等猎获物也是食物来源。肉类可煮成濡肉,也可制成腊肉。牛、羊乳和乳制品是他们的食物和饮料,即所谓“湩酪胡中百品珍”。契丹人也食用少量粮食,如用米作粥或制成炒米,即所谓“■粥”、“糜粥炒糒”。果品有桃、杏、李、葡萄等,常用蜜渍成果脯,夏日有西瓜,冬天有风味果品“冻梨”。中京的酿酒业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辽朝境内汉人、渤海人的饮食,除保留其本身固有的习惯外,也受到契丹习俗的某些影响。奚人的食物中,粮食的比例多于契丹。同时,汉人、渤海人的食品也传入了契丹。辽朝皇帝过端午节时就有渤海厨师制作的艾糕。契丹贵族的服装依其所任官职而有所不同,皇帝和南面官着汉服,皇后
和北面官着胡服。又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之别。辽人的衣着, 从绘画作品和辽墓壁画中看,有长袍、短服、裤、靴、帽。袍服为圆领、交
① 《辽史·北面诸帐官》。
② 《辽史·营卫志上》。
① 参见《苏魏公集》。又《栾城集》载:“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从宫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
② 《辽史·仪卫志一》。
③ 《沈括使辽图抄疏证稿》,贾敬颜疏证,油印本。
领或直领,左袄,窄袖,有红、黄、蓝、绿、紫等多种颜色,视外衣颜色着不同颜色的内衣。腰带,有丝、革等不同质地,有的带上还悬佩小刀、荷包、针筒、锥、火石和各种金、玉、水晶、碧石等饰物。下层部民或侍者为行动方便有时将衣襟撩起,掖入带中。长裤多为白色,有的还穿套裤。靴多为长筒,颜色以黑、黄为多。上层人物头着冠、巾,皇帝有金冠、硬帽、实里衮冠;臣僚和贵族有毡冠、皮帽和巾帻;贵族妇女着瓜皮帽,侍女着黑色小帽。富民欲戴头巾者则需纳马、驼,为舍利,取得贵族资格。①冬日,以皮毛为衣, “贵者被貂裘,貂以紫黑色为贵,青色为次。又有银鼠,尤洁白;贱者被貂毛,羊、鼠、沙狐裘”②。
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环,并同乌桓、鲜卑人一样,也有髡发的习惯。其发式不一。有的只剃去颅顶发,颅四周发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在颅两侧留两绺长发,自然或结辫下垂;有的留双鬓上两绺,或自然或结辫下垂,或使其从耳环中穿过再下垂,即沈括所说的“其人剪发,妥其两髦”③。从辽墓壁画考察,以后二者为多。乌兰察布盟豪欠营出土女尸又提供了文献所不曾记载的契丹女性髡发样式。
契丹妇女分娩前需拜日,居住专门搭制的毡帐。分娩时卧于甘草苗上, 用手帕蒙住接生者的双眼。若生男,产妇饮调酥杏油,其夫用蓬子胭脂涂面; 生女,产妇饮加盐的黑豆汤,其夫以炭墨涂面。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婴儿的发育成长。皇后生产,还需另搭 48 座帐幕,每帐各置一羊。至其时,用力扭羊角令其惨叫,以代皇后忍受痛苦。日后,此羊不得宰杀,直至老死。若皇后生男,皇帝穿红衣,奏蕃乐;生女,皇帝穿黑衣,奏汉乐。